初秋清晨的凤城河波光粼粼,岸边晨练的老人谈笑风生,社区网格员拿着平板电脑录入民情信息,综治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市矛盾纠纷调处数据……这幅充满烟火气的平安画卷,是江苏省泰州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剪影。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泰州市立足“水城”特质,以“一站式”服务破解治理堵点,以数字赋能激活治理效能,以多元共治凝聚治理合力,全力打造“泰周到”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治理之路。

从“多头跑”到“一站结”,实现“零跑腿”

“没想到在一个地方就能把问题解决,不用再来回跑了!”今年7月底,在泰州市综治中心刚签下调解协议的市民吴先生感慨道。不久前,他因楼上水管破裂导致家中受损,与邻居、物业陷入赔偿纠纷。来到综治中心后,工作人员迅速启动“诉调对接”机制,通过视频连线法学专家远程指导,仅用1小时就达成调解协议。

高效处置的背后,是泰州构建的“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治理格局。全市三级综治中心统一“6+6+N”建设架构,整合诉讼服务、检察服务等6大中心功能,设立综合受理、多元解纷等6大功能区,推动7733名专兼职调解员、122个行业调解组织入驻。数据显示,该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受理矛盾纠纷6.13万件,实质化解率达97.1%,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在泰州市海陵区,5名来自公检法司和律师行业的专家定期“坐诊”,2024年以来已化解相邻关系、物业纠纷等各类矛盾120余件。该区创新的“1+2+10”检企直通车机制,将法律服务延伸至企业一线,累计为278家企业排查法律风险点100余个。

在泰兴市滨江镇,“遗卡无忧”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到便利。通过打通公证处与银行的数据通道,银行卡继承业务从“多头跑”变为“最多跑一次”。该镇印桥社区的“警网法”融合模式,更是将调解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2024年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18%。

此外,泰州市政法机关还通过规范行政检查、转变执法司法理念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泰州市委政法委牵头强化“泰州市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全面部署涉企行政检查“扫码入企”,规范全市各执法部门落实检查前登记、检查中实时上传、检查后及时录入结果并告知检查对象评价反馈,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

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实现加速治理效能

“泰治理”信息平台的警报声突然响起——系统监测到某企业连续3个月未开票、社保缴纳异常。平台立即将信息推送至网格员,经实地走访确认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这是泰兴市“府院联动大数据预警”机制的日常一幕,通过整合税务、人社等部门数据,已精准识别并帮扶20余家困境企业。

江苏某科技公司因债务问题濒临破产,被大数据监测及时发现。2024年2月5日,泰兴市人民法院联合政府部门启动预重整程序,通过全国破产重整网招募投资人。从启动程序到恢复生产仅用5个月,盘活土地1.5 万平方米,化解债务5000余万元。“原本以为只能清算,没想到能重生!”重整后的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如今企业订单充足,预计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

这样的“数字治理”场景在泰州随处可见。泰州市公安局的“泰警数智”行动让可用监控总量达到14.4万路,数据总量同比上升39.2%;兴化市人民法院的“诉讼保函在线办理”实现全流程电子化,获评全省数字法院创新事例;兴化市“兴未来”平台接入1.1万路监控,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实行“一人一档一专班”管理,推动涉未成年人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50%。

在风险防控领域,数字化手段更显威力。三道治安“包围圈”实现市际卡口、重点路口监控全覆盖,1524支“平安义工”夜间巡逻队配合智能预警,让2024年全市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5.6%,夜间安全感跃居全省第一。

为更好地维护安全稳定,泰州市各政法机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深化“平安园区、平安企业”等系列平安创建,构建完善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泰州市公安局加强企业周边治安突出问题整治,严厉打击堵门堵路等违法行为;泰州市人民检察院高压严打制售伪劣商品等涉企违法犯罪行为;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打造“护创新 泰知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品牌,为企业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从“政府独奏”到“社会合唱”,实现治理“聚合力”

“感谢法学专家帮我们讨回工资!”在泰兴市河失镇矛盾调解室,几名工人拿到拖欠工资后连声道谢。这起劳资纠纷能快速化解,得益于该镇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的“共同理 大家评”机制——由法学专家、乡贤、企业代表组成评议组,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化解矛盾。

这种多元共治模式已在泰州遍地开花,该市已建立213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在9大领域组建专业调解组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网络。泰兴市法学会的“双进工程”组织30名法学专家下沉基层,2024年化解金融纠纷1325件、商事纠纷59件,为企业挽回损失近3亿元。

在化工产业集聚的泰兴市滨江镇,“化工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颇具特色。该镇将190家规模以下企业纳入68个治理网格,建立“法学专家库”“律师资源库”,通过“派单、拼单、配单”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针对无人机监管空白,法学专家及时提出法律建议,推动209台无人机完成实名登记。

兴化市则将多元共治延伸至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作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市”,该市创新“红橙黄蓝”四色管理机制,对882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实行“一人一专班”帮教。“益行”儿童基金会募集的1200余万元资金为困境儿童提供应急救助,9所学校的“润心”驿站让校园成为安全港湾。

此外,泰州市政法机关还通过多种方式凝聚治理合力,优化营商环境。泰州市司法局全面深化“益企律来”涉企法律服务,建成大健康产业法律服务中心,为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完善风险防控。泰州市公安局致力打造亲清新型警商关系,建强2.0版“中心+前哨”阵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泰州市法学会在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区试点建立法学专家工作站,为企业发放“法律服务券”,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已服务企业2000多家,助力企业防范和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

泰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小兵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法治化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真正让法治成为泰州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

从凤城河的桨声到园区的机器轰鸣,从社区的调解室到企业的生产线,泰州的基层治理创新如春雨般浸润每个角落。在这里,“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少跑腿,数字赋能让决策更精准,多元共治让力量更聚合,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这正是泰州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的密码,也是泰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泰州正以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和更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绘就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