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543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记者白丽斐

  中国海洋经济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受访专家表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从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等五方面作出顶层设计,与地方层面密集出台的海洋经济政策形成合力。年产值已突破10万亿元的中国海洋经济,正从传统产业主导的“蓝色粮仓”,向创新引领的“蓝色引擎”加速转型。

  海洋经济配套政策将加快出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此次会议将海洋经济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位置,也是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中央再次对海洋经济作出重要部署。预计相关配套政策将加快出台,带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

  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认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为各地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包括促进资源开发与产业升级、促进就业与科技创新、促进区域协同与开放以及促进绿色发展与安全。

  投资与消费方面,田惠敏表示,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场景创新,如智能港口、海底数据中心、邮轮经济、滨海旅游等,有效扩大内需市场。此外,海洋经济还将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智慧港口、绿色航运升级,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

  海洋经济处于战略转型期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543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安然撰文表示,我国海洋经济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从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海洋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向常态增长转换。

  海洋产业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我国海洋服务业增加值约占海洋生产总值的60%,拉动海洋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尤为显著。

  章俊认为,本次会议传递出非常清晰的“科技兴海”信号。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先进技术将不断渗透和应用于海洋产业,为海洋经济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高精度海洋探测设备、智能航运等产业都将迎来广阔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大力推动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渔业、航运、船舶制造以及部分化工领域将加速向智能化迈进。”章俊说。

  各地发展路径差异化

  近期,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大省纷纷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发布政策文件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壮大现代化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开发、现代航运、海洋文旅等产业,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深圳提出下一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力争“十五五”末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21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海洋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6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同时,《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广东首部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上海市海洋局发布的《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上海基本形成“3+5+X”的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上海还拟制定出台《上海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探索组建海洋产业发展集团。

  章俊表示,从既有政策来看,近年来各地海洋经济政策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性。预计未来各地将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探索出更具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与治理能力在更高水平上的再平衡。”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立国建议,设立国家级海洋经济协调办公室,统筹产业规划、科研攻关与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在沿海自贸试验区试点“产业—科技—治理”集成改革;建立涵盖“经济产出、科技贡献率、生态健康度”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引导三端动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