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邓贞)4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银行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科技金融政策试点,鼓励银行依法合规与投资机构合作开展“贷款+外部直投”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加大创业投资支持力度,发展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创投委会长沈志群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实施方案》进一步扩大了试点地区和范围,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创投机构的合作,将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资产以股权投资方式通过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创投行业“募资难”的困境,而且有利于改变银行单一债权投资方式,提高银行资金效益。

  顶层设计改善私募股权募资环境

  多名受访者认为,《实施方案》的出台是从顶层设计层面积极改善私募股权募资环境、推动科技金融协同机制深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施方案》提出,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有序扩大至具备经济实力较强、科技企业数量较多、研发投入量较大、股权投资活跃等条件的地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同时,鼓励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多元化投资工具加大对创业投资等投资机构的支持力度,发展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唐劲草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供给侧资本的结构性改革,切实加快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有助于改善当前融资环境。在此基础上,资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强调“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的培育,体现了决策层对科技创新周期规律的深刻认知,要求金融机构改变“短平快”的盈利模式,构建与硬科技研发周期相匹配的资本支持体系。

  “通过‘贷款+外部直投’等模式创新,打破了传统信贷与股权投资的边界,既分散了单一机构的风险,又提升了科技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为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唐劲草说。

  “过去,银行和保险公司设置的一些准入条件限制了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的便利性,如今这些限制正在逐步放宽,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苏州)创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中华对上证报记者说。

  银行资金将加速进入股权投资行业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银行资金越来越多地进入股权投资行业,助力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3月12日,工商银行科技创新基金正式启动,总规模800亿元,定位为耐心资本,以股权投资为主,通过股债贷保联动,持续加大对硬科技、民营经济的支持,为实体经济注入股权投资力量。

  2024年末,物产中大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物产中大投资拟出资7.48亿元,与工银资本、工银投资、杭州工融舜合、高新创投、幸福资本、杭州工融企管等共同出资设立杭州工融基金。该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工银资本为该基金管理人,工银资本与杭州工融企管同时作为该基金普通合伙人、执行事务合伙人。

  据执中ZERONE统计,自去年9月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至18个城市之后,截至3月31日,五大AIC共出资参与设立57只基金,可统计的累计出资总额为329.47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提出,根据2023年末5家金融AIC总资产规模5826亿元测算,新政之后,金融AIC表内股权投资规模有望从233亿元提升至583亿元,带动的股权投资规模可达1942亿元至2915亿元,一级市场有望迎来巨大的新增资金“活水”。

  新尚资本总经理茹华杰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此次方案实施确实为创业投资基金从银行业和保险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打开了大门。但同时,仍需强调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适度扩大银行业和保险业参与创投基金的步子。例如,可以引导银行更多地将贷款支持提供给内部管理规范、经受过一定时间考验的股权投资机构,由这些机构将资金配置到中小微科技企业和早期创业企业中,从而更好地推动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