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作为中医学发展的坚固基石,在医生们诊断与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其久远的医学意义与广泛的临床价值不言而喻。因此,传承与弘扬传统中医,创新与应用现代中医,成为了当代医务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传统智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吴以岭教授以其卓越贡献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历经四十余载的不懈探索,他巧妙地将古老的络病学术精髓与现代医学的先进成果相融合,开创性地构建了“中医络病学”这一崭新学术领域。

202409101103081463158298.jpg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吴以岭教授便投身于络病研究的浩瀚海洋中,他广泛涉猎古代医籍,深入挖掘并系统整理了历代关于络病的零散论述,通过科学的方法厘清概念,逐步构建起从“络病证治”到“脉络学说”再至“气络学说”的三大理论框架。这一系列成果不仅体现在《络病学》《脉络论》及《气络论》等权威专著的出版上,更为中医络病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24091011030938926855.jpg

2019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便是对吴以岭教授及其团队科研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标志着中医络病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2023年,“中医络病学”被正式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是对其学术地位与价值的进一步肯定。

在传承与发展血脉理论的过程中,吴以岭教授首次系统地构建了脉络学说,明确了其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周围血管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应用价值。他提出的“孙络-微血管”概念,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微血管病变的重要桥梁,为中医药在微血管病变治疗领域的探索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首席科学家,吴以岭教授领衔完成了两项“973计划”项目,通过长达十余年的深入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营卫理论;基于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调查,建立了“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通过分析历代治疗脉络病变的2487首方剂,提出“调营卫气血”的用药规律。“973计划”项目专家组评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

在脉络学说的指导下,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得到了更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通络药物在保护微血管方面的共性机制被成功发现,为心脑(糖)肾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同时,基于络病理论研发的一系列药物,如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充分验证了络病理论的实践价值与科学内涵。

中医凝聚了数千年的疾病诊疗经验与智慧,中医的魅力与特色尚有未被深入挖掘的部分,这其中也包括了络病理论。基于此,未来,吴以岭教授将继续深耕络病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其创新转化,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力量,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