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再度交出亮眼成绩单,产销量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一,不仅为全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3000万辆作出积极贡献,更成为汽车出口新的增长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就加快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尹同跃代表:坚持技术创新驱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说,“去年中国汽车产业实现里程碑式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更是全球领先。”
尹同跃代表表示,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仅要坚持纯电、混动、增程等多技术路线并举,还要在人工智能、智慧座舱等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创新。
“关键是车企要加大研发投入。奇瑞5年内将投入超10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在全球范围内建成300家实验室,支持开展交叉学科和跨界技术研究,实现包含平台架构、芯片、电驱、智能交互等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升级。”尹同跃代表说,奇瑞将通过源源不断的创新赋能,为用户带来高性能的新能源和智能化体验。
尹同跃代表介绍,目前,奇瑞集团所有品牌都规划了新能源车型,坚持品类创新和差异化定位。“两年内,奇瑞计划推出24款超能混动和15款E0X高端电动新品,争取到2025年实现国内市场100%电动化、全球市场智能化。”尹同跃代表说。
尹同跃代表表示,希望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制造高质量“走出去”的先锋。奇瑞已经在海外进行了诸多布局,让更多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全球,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
朱华荣代表:面向需求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成长为世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高地。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
“顶层设计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表示,要不断完善壮大汽车产业链,加快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化应用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助力本土汽车品牌走出去。
“我们必须把握住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时机。去年,长安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9%,今年要争取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朱华荣代表说。
朱华荣代表认为,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借助辅助驾驶、自动无人驾驶等技术应用,汽车将变得更有生命力,也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理由。
“长安汽车要从传统汽车公司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朱华荣代表介绍,技术变革带来人才结构的颠覆性变化,长安汽车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研究队伍已达7000人,为实现转型目标提供智力支撑。
“长安汽车要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继续推进全球化战略,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朱华荣代表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 莉)
邵丹薇委员:构建基础设施体系
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86.1万台,同比增长63.7%。
全国政协委员、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星星充电创始人邵丹薇说,2023年,公司业绩高速增长,充电设施覆盖2800多个县域,线上用户超1500万;出口再创新高,充电产品出口67个国家;创新和应用效果显著,在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站方面实现技术引领。
放眼全国充电设施行业,邵丹薇委员认为,一方面,缩短补能时间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诉求之一。液冷散热模式综合优势突出,下一步应加大推广力度。同时,为安全起见,新能源汽车应使用与之相匹配的高压电池技术。另一方面,车网互动技术渐受重视。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新能源汽车的电化学储能作用,提升车网双向互动能力。
邵丹薇委员表示,整车和充电设施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未来,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持续推进。邵丹薇委员建议,要发挥好充电网作为虚拟电厂的主体作用,应允许充电网以独立经营主体身份参与虚拟电厂交易;要鼓励光储充智能微电网的发展,力争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实现全链路的绿色低碳。特别是农村电网比较薄弱,可以在农村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实现微电网的能源补给。(经济日报记者 刘 瑾)
冯兴亚代表:形成开放合作产业生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入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变革性技术,呈现融合发展态势。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为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在动力电池标准、汽车与电网融合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构建开放合作的产业新生态。
冯兴亚代表介绍,截至目前,广汽集团累计自主研发投入超过450亿元,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专利1.8万多件,成功培育了广汽传祺、广汽埃安等一批科技企业。去年集团实现汽车产销突破250万辆,创历史新高,其中自主品牌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销量超48万辆。
动力电池的发展水平关乎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进程,然而动力电池标准化程度不足,导致研发成本增加、产业链协同困难、资源浪费及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对此,冯兴亚代表建议,要探索统一大功率充电标准及换电标准,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
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方面,冯兴亚代表认为,风光发电存在强随机性和波动性,电动汽车可作为移动储能单元,能实现规模大、成本低、响应快的分布式储能,为电力系统供需平衡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当前,还要继续完善技术及标准体系,健全电价及电力交易机制。
新能源汽车生态布局在阔步前行的同时,关键技术领域芯片产业仍存在“卡脖子”难题。对此,冯兴亚代表提出,要从提升设计水平、强化车端应用、完善应用配套三方面着力攻关,牢牢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围绕汽车行业智能化这一焦点,冯兴亚代表呼吁从立法方面加快推动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智能驾驶技术飞速发展,亟需立法进程同步跟进。(经济日报记者 刘 亮)
李书福委员:激励引导减碳降碳
“我国汽车产品低碳优势明显,且商用车电动化转型减碳潜力巨大。”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可进一步发挥“链长”作用,引导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有效降碳。
李书福委员表示,得益于政策引导和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上的大力推广,国内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显著改善。但汽车产业减碳潜力仍然巨大,比如,占国内汽车保有量约11%的载货类商用车排放了全部汽车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碳,商用车碳减排对能源安全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智能驾驶、绿色甲醇、氢燃料等新兴技术与商用车低碳化紧密结合,为国内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2023年累计出口汽车522万辆,同比增长57.4%。但一些国家出台了“反补贴”“碳关税”等政策,类似的“碳壁垒”给我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带来阻碍。李书福委员建议,为保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要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出台碳管理相关机制及政策,规范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李书福委员表示,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国内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进一步扩大汽车产品的出口优势,汽车产品亟需成为2025年出台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的产品之一;同时,要努力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规则衔接互认。此外,业内期盼尽快完善相关积分管理办法,促进行业更加积极地推动减排降碳,从而在全球碳博弈中打造中国汽车的低碳竞争力,补齐现阶段国内汽车行业碳排放管理的短板。(经济日报记者 徐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