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北京、上海、成都等超大城市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把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穿于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探索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让城市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适、更美好。
超大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城市管理到超大城市治理是一个过程,城市发展目前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也在快速扩张。过去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式已无法有效应对现在快速发展的形势,必须用治理的理念和思维推动问题的解决。
城市治理与管理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区别就在于人民群众的参与。要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政府就要和人民群众共同治理城市。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城市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以北京为例,北京不仅是超大城市,还是首都,北京治理形成的经验可对全国城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时指出:“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既是对上海提出的课题,也是对北京提出的课题,因为上海和北京都是全国的标志性城市,而北京更具转型的迫切性。过去五年,北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城市面貌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以前一些地方的街道上会堆积很多垃圾,现在的街道非常干净。在人民的理解、支持、参与下,在短时间内成功推广了垃圾分类并取得经验。还开展了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打造了一批“有里有面”的精品街巷。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北京紧扣“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求和市民“五性”(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需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好民生实事,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是大工程,北京市各级领导不仅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北京的环境才得到了明显改善。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下降的幅度非常高。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市民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水环境改善令我们印象深刻,尤其是永定河和密云水库的恢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密云水库得以休养生息,蓄水量持续回升。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城市发展环境正在逐渐形成,这既离不开城市精细化治理,也离不开从城市管理到超大城市治理的理念转变。
超大城市治理其本质在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入新发展阶段,北京等超大城市需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瞄准世界一流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城市治理能力,努力追求城市之治新境界。
(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曾宪植《学习贯彻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讲稿摘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