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为了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围绕分好蛋糕的问题,我们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此,必须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比如: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怎样解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的问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是要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职工工资随着劳动生产率、企业效益的提高不断提高;二是要随着经济增长实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强政府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三是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四是要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二、调整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之一就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调整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以税收为主要调节手段的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法纳税,国家要加强税收征管堵塞漏洞,减少税收的流失;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收入也必须规范化,防止规模膨胀和管理失控现象的发生。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和其他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分配制度调节手段。一方面,个人必须依法纳税、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国家必须健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尤其是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

第三,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的收入分配制度。一方面,要规范企业内部分配行为,尤其是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非常重视的,要求越来越具体,措施越来越明确。

居民财产性收入,指的是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通过交易、出租财产权或进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专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出让纯收益等。2013年我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423元,到2020年已经增加到2791元,但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仅为8.7%。所以,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但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

那么,怎样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一是居民的房产性收入;二是居民的投资经营产品收入,包括投资于储蓄、债券、保险、理财产品以及股票、期货、黄金、外汇市场等取得的收入;三是居民投资于实业的收入,如投资股份合作制企业获取分红收入;四是收藏性收入,如收藏品的增值、拍卖、转让、出租、出借;五是农村居民在土地方面的财产性收入。

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大关键,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所占的比重。中等收入者,是指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收入分层序列中属于中间状态的社会成员。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但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所以,怎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们必须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为什么要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要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我们要怎样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是高校毕业生,即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技术工人,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技术工人队伍中来;三是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要改善营商环境,切实减轻税费负担,提供更多市场化经营服务;四是进城农民工,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五是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要适当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工资待遇。

五、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第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第二,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第三,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家庭在住房、教育、育幼、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什么要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果拥有同等收入的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那么他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不同地区居民、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社会成员享有比较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良好生活环境,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有效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居民和职工、城市和农村的保障待遇差距;完善兜底救助体系,加快缩小社会救助的城乡标准差异;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租购并举、因城施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解决好新市民的住房问题。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

(根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青连斌《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讲稿摘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