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将至

  大家纷纷将返乡、旅行等计划提上日程

  然而,由于“双节”与“呼吸道疾病流行季”撞个满怀,导致各种病毒加入“混战”!根据最新流行病学数据,除流感处于季节性流行外,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以下简称 “合胞病毒”)的流行态势尤其需要家长关注:

  1 全年龄段数据

  本周 RSV 在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的阳性率达 6.4%,较 2024 年同期上升约 4.5%-5.5%;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RSV 阳性率为 3.5%,较 2024 年同期上升约 2.0%-3.0%。

  2 区域差异

  南方省份(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的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RSV 阳性率已连续 9 周排名第 1;北方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以新型冠状病毒、普通冠状病毒等为主要流行病原体。

  3 年龄差异

  0-4 岁儿童是 RSV 感染的高危群体 —— 本周该年龄段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RSV 阳性率连续 13 周排名第 1;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0-4 岁儿童的主要病原体为普通冠状病毒、RSV、新型冠状病毒。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一旦混合RSV,那么危险程度更是蹭蹭上升 ² !

  因此,能多预防一种呼吸道疾病,就能少一份混合感染风险,让家长多一份安心!

  社交关

  此外,即使不出门,在室内也有很高的感染风险,尤其是1岁内的宝宝。RSV传染性强,是流感病毒的2倍⁴,尤其对于多孩家庭来说,更容易交叉感染⁵。因此我们要尽量做好社交隔离,避免RSV人传人。

  保卫关

  如果不幸“中招”,还是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特别是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来说,他们正处于肺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发生肺损伤⁶′⁷,RSV感染后更容易发生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发热后很快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症状, 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5。

  Q:那么这个可能对宝宝健康造成长期影响的RSV,到底能带来哪些危害?

  在婴幼儿中,RSV是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检出病原9,它是导致小婴儿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因5,它的感染几乎不可避免 ¹º′¹¹ (数据显示,1 岁以内约 40% 的宝宝已至少感染过一次,2岁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经历RSV感染)。

  RSV感染在全球呈广泛流行趋势,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特定节点人口流动加速等因素影响。我国RSV感染好发于冬春季。但广东,福建,台湾等南方地区,RSV全年均可检出。

  虽然大部分感染RSV的患儿可以痊愈,不留后遗症⁴,但是有些情况下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症状,还会给宝宝的健康造成长期影响⁴。

  近几年研究表明,RS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此外,生命早期感染RSV还可能会引发气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继而导致肺功能下降,增加宝宝发生哮喘的风险 ⁷′¹³ 。 1岁以内婴儿RSV感染程度越重越容易发生随后的喘息⁷。婴儿期RSV严重感染可能对呼吸系统带来的损伤长达数年 ¹⁴ 。

  CCTV10《健康之路》栏目中就曾分享过“一对兄妹因婴儿期感染RSV之后诊治数年” 的案例:哥哥和妹妹分别在6个月和4个月的时候感染了合胞病毒,在3岁-4岁期间被诊断为哮喘,后续经历了数年吸入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规范治疗。目前,哥哥12岁,妹妹6岁,他们的病情依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控制,肺功能不好,不时大喘,频频急性发作,全家人都为此感到非常痛苦。

  因此,有效预防与早期干预,是避免RSV感染并对肺功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的关键措施。

  Q:如何让RSV退!退!退!

  旅行防护建议

  1. 大年龄孩子:尽量佩戴口罩

  2. 小年龄孩子:建议佩戴防护面屏

  3. 勤消毒:手部及用餐桌面进行消毒

  日常防护建议

  1. 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

  2. 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3. 保持环境卫生:保持居家环境卫生、玩具消毒等

  4. 回家后:更换衣物及洗脸洗手

  5. 接种疫苗及预防针

  对于RSV,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提前预防、降低感染和住院风险,尤为重要!

  宝妈们看过来!

  【干货】真的来了!

  合胞病毒预防单抗,例如尼塞韦单抗 ,是目前能够预防RSV感染的有效手段,而且安全性良好 ,不良反应与注射生理盐水相似¹⁵。

  想要婴儿免受RSV感染,以免造成长期影响,请新手妈妈们记得把尼塞韦单抗列入到宝宝的疾病预防清单吧!提早注射单抗,给宝宝最全面的保护!

  选择RSV预约(注明一下:可在优苗系统预约)

  地址: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儿科接种

  (增城区新城大道703号)

  想要了解更多合胞病毒预防相关信息

  请咨询您的产科/儿科或者接种点医生

  声明:本内容仅传递疾病健康科普信息,不涉及任何药物或诊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亦不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您对疾病诊断、预防或治疗方法和用药等存在任何疑问,请遵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见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