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随着G8001次列车从沈阳北站驶出,沈白高铁正式通车。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穿越辽东,跨越松花江平原,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迎来了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百年铁路历史的东北大地上,浓缩了中国工业文明。20世纪初,“丁”字形的中东铁路延伸至长白山脚下,抚顺的煤炭、鞍山的钢铁通过蒸汽机车从这里运出,随着资源枯竭,东北铁路的发展逐渐停滞,直到2012年,这片土地上奔行的还是普速列车,而同一时期的京沪高铁已实现“千里京沪一日还”。
沈白高铁的开通,打破了这种局限,设计时速350公里,攻克了-40℃低温下的轨道平顺难题,创造我国高寒高铁建设新标杆。自此,沈阳道长白山从4小时压缩至2小时以内分,抚顺实现3小时进京,让东北老工业基地重新接入发展的“快车道”。
2016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出台时,东北高铁里程仅占全国7%,东北振兴亟待一条高速铁路的助力。在东北,高铁不仅是代表交通,更是“振兴线”。哈大高铁日均发送旅客12万人次,带动沿线城市GDP增长,长珲高铁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旅游收入一路长虹。沈白高铁的建成,将东北东部的“边缘地带”转化为“开放前沿”,链接连接京津冀,融入渤海湾。2023年,随着最后一个不通高铁的地级市新疆和田接入路网,中国高铁实现了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97%覆盖。随着“八纵八横”主通道逐渐闭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与中西部的连接更加紧密,沈白高铁将长白山的冰雪资源、高句丽的历史遗产串联成线,推动东北从“工业粮仓”向“文旅冰极”转型。
当然,中国的建设始终是“速度”与“温度”并存,在“八纵八横”持续建设中,81对公益性慢火车始终穿行在偏远山区,沈白高铁开通后,铁路部门保留了抚顺至沈阳的绿皮车,方便沿线村民运输山货。中国铁路用十年时间织就了一张跨越山海的“发展网”。这张网里,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密码,有中西部乡村振兴的希望,更有全体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八纵八横”的经纬之间,中国正以交通强国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振兴史诗。(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