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支持北京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五年来,北京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推进各项先行先试举措落地,取得积极成效。

图片 1.jpg

据悉,北京自贸试验区涵盖三个片区。其中科技创新片区涵盖海淀组团和昌平组团,包括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生命科学园等重要开放平台载体,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与健康、科技服务等产业,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

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涵盖顺义组团、朝阳组团和通州组团,重点发展数字贸易、文化贸易、商务会展、医疗健康、国际寄递物流、跨境金融等产业,打造临空经济创新引领示范区。

图片 2.jpg

高端产业片区涵盖大兴组团和亦庄组团,包括大兴国际机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国际金融、文化创意、生物技术和大健康等产业,建设科技成果转换承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国际高端功能机构集聚区。

在北京自贸试验区成立五周年之际,媒体深入走进三大片区七大组团,了解北京自贸试验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以及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下取得的发展。

制度创新举措加速落地 自贸试验区开放能级持续上升

近年来,北京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京津冀协同”的“3+1”特征,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全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作为全国首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试点地区之一,北京自贸试验区全面落实30余项试点措施。例如,在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方面,空运快运货物6小时内放行、货物担保放行、原产地证书微小差错容错、允许进口葡萄酒标签标注特定词语等措施均已落地实施。又如,在推进服务贸易自由便利方面,坚持“内外一致”原则,推动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新金融服务、120天内完成与开展金融服务相关申请审批等举措落地,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推动全国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券商渣打证券、全国首家新设外商独资期货公司摩根士丹利期货在京展业。再如,在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方面,积极支持与外国投资者投资相关的所有转移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自由汇入、汇出且无迟延;印发企业和项目绿色绩效评价指南(试行),推进建设自愿性评定机制。作为北京对外开放重要平台之一,北京自贸试验区开放能级持续提升,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市比重从设立之初的不足10%跃升至40%以上。

在位于北京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我们看到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据介绍,基地推出了“基于信用额度的关税保函”服务,目前已为相关贸易企业授信1300万元,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同时通过优化关务流程,压缩本地办理时间约30%。

此前,相关企业在保税区内进行艺术品保税展示可以暂免交关税增值税。如果出区展览,则需向海关提供担保,无论是缴纳现金保证金,还是通过开具银行保函(通常也需预存足额保证金),都会对企业流动资金形成沉重负担。“一件价值2000万元的欧洲艺术品入境,仅保证金就需缴纳280万元左右。”北京昶合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犀剑对此深有体会。针对这一难题,今年上半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对接北京银行及担保公司,为其文化贸易类企业专门设计了“基于信用额度的关税保函”的创新方案。方案对企业经营状况与信用评级进行多维综合评估并授予信用额度。企业在额度内申请开具关税保函时,‌无需预存现金‌,从根本上解开了资金占压的难题。

“新模式显著减少了企业流动资金占压,节省了财务成本。”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运营方北京首文科文创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辅伦表示,“更重要的是,依托银行授予的保函额度,企业有能力扩充业务规模,为提升营业收入创造了条件。”

作为服务北京自贸试验区的自贸业务专营银行机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自贸试验区分行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率先落地多项自贸试验区跨境金融试点。据分行副行长朱刚介绍,目前,分行辖内7家网点均参与本外币一体化试点,已为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立本外币一体化账户,实现多币种收汇业务落地。同时,该行积极为区内企业提供多种跨境融资方案,如通过为企业出海设立的境外主体,在自贸试验区内银行机构开立的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NRA账户)发放人民币贷款(即“跨境直贷”)的业务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五大自贸品牌持续擦亮 企业获享降本增效“大礼包”

北京自贸试验区持续打造“创新、数智、绿色、便利、协同”的北京自贸品牌。

“创新自贸”方面,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和实现数智化监管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在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开关运作。北京中关村综保区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臧松表示,作为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的一部分,中关村综保区以“研发创新”为特色、以“保税研发”为主要功能,通过“政策叠加、空间适配、协同联动”,构建了自贸试验区与综保区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多重赋能中关村综保区“2+2+N”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未来,随着中关村综保区二、三期工程的建成投用,以及‘保税监管沙盒’政策的深化试点,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为北京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北京富奥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综保区项目负责人曹伟表示,北京中关村综保区在免税、保税、退税、免证等方面具备政策优势,为科技企业开展在研发、中试、加工、维修、进出口等业务显著降低税费和通关审批时间,提高经营效率。此外中关村综保区内企业还享受"四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在行业准入、人才引入、金融服务、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助力科创企业在综保区快速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同时,中关村综保区还在积极探索跨境研发、数据出海等领域的创新政策,进一步助力区内企业展翅翱翔。

此外,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的中关村壹号、翠湖科技园等园区还聚焦人工智能、科技服务、未来产业“三大新赛道”,形成“空间+服务+投资”生态。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在片区开门接诊,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落地运行。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也在昌平组团启用,助推北京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快速上市。

“数智自贸”方面,高标准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4.0建设,落地全国首个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在国内首次开放乘用车“主驾无人,安全员在副驾”的无人化载人服务。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落地全国首例人工智能监管沙盒试点,促进数据要素价值持续释放。

“绿色自贸”方面,北京绿色交易所积极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累计交易量超290万吨。落地全国首笔碳资产质押贷款、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等创新产品和服务,助力绿色产业化与产业绿色化协同发展。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发布国内首个“标准认证+生产采购+金融扶持”的标准化碳链平台,落地全国首家通过“绿色网点”服务认证的金融机构。

“便利自贸”方面,推进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保税+消费”升级、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等多项首创试点政策落地。进一步优化“京贸兴”平台功能,打造全国首个跨区域提供服务的离岸贸易公共服务平台。

“协同自贸”方面,建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发布“一地创新、三地互认”政策共享清单,累计推出六批230项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联合河北方面打造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大兴国际机场综保区,开通跨境电商直邮出口模式,保税公共服务平台、保税智能仓储中心及物流中心、多式联运库等项目已投运,跨境电商产业链加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