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1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NCN)在浙江杭州盛大召开。泛血管疾病作为涉及多器官血管病变的系统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健康的重大疾病负担。为深入探讨泛血管疾病的系统防控策略,推动缺血性脑卒中等相关疾病治疗的创新与突破,在9月12日学术会议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宋海庆教授围绕“泛血管综合管理理念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策略”主题发表精彩讲座。
宋海庆教授围绕“泛血管综合管理理念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策略”主题发表精彩讲座
泛血管疾病综合治理:多靶点策略应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挑战
泛血管疾病是以血管病变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1,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2。鉴于泛血管疾病会伴发多重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因此,对于泛血管疾病需要“整体防控、综合治疗”(图1)。宋海庆教授表示,在治疗泛血管疾病时,应对系统性因素进行整体防控,强调多学科合作和跨学科整合的新型疾病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综合治疗1。
图1. 泛血管病概念的实践:整体防控、综合治疗
然而,泛血管病机制和靶点复杂,单一靶点的西药难以全面覆盖,因此用药后仍会存在炎症、血栓、胆固醇和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等残余风险2,导致泛血管疾病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疗,而这一治疗困境在脑卒中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脑卒中作为泛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脑卒中患病人数已达1300万,且年死亡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3。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近年来虽不断涌现新的治疗策略,但仍存在诸多治疗瓶颈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包括:静脉溶栓受严格时间窗限制、再通后易发生再灌注损伤、患者长期预后差以及个体化治疗不足等。对此,宋海庆教授表示,缺血级联反应涉及多个反应关键点,包括细胞凋亡和血脑屏障损伤等4,因此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应优先考虑对缺血级联反应的多个靶点产生多效性作用的脑细胞保护措施(图2)。
图2. 缺血性脑卒中的多靶点脑细胞保护
中西医协同创新:血塞通引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模式
宋海庆教授指出,中医药凭借多靶点调控机制、减轻再灌注损伤以及改善侧支循环的综合优势,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干预价值。血塞通作为临床常用的代表性中药制剂,完美体现了“复方增效”的中医药治疗智慧。血塞通(三七总皂苷制剂)可通过多靶点机制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包括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受损神经元、减轻血脑屏障破坏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图3),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脑细胞保护策略5-10。
图3. 三七总皂苷的多靶点药理作用机制
多项研究为血塞通的应用提供了充分循证支持。宋海庆教授指出,由我院合作参与的一项临床前研究显示11,血塞通可减少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并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发挥抗炎作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实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长期神经保护(图4)。这一结论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一项纳入46项随机对照研究、涵盖7957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12,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长期功能以及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此外,一项真实世界研究证实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13。2024年,《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循证实践指南》14明确指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建议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三七类制剂(包括血塞通注射液、血塞通软胶囊)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图4. 血塞通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总结
中西医综合治疗是泛血管疾病系统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整体调节优势,以及西药的精准干预,构建更完善的诊疗体系。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中西医结合可突破西医时间窗限制和单靶点局限,通过改善脑血流、抑制炎症以及神经保护等机制实现协同增效。以血塞通为代表的中药制剂已积累充分循证证据,并获得国内权威指南推荐。在政策、科研与临床共同推动下,中西医结合有望为泛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