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轨在热浪中延伸出千万里经纬,当汽笛在群山间奏响夏日的交响,当美好的期许随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上流动,2025年铁路暑运已悄然过半。截至7月3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41亿人次,同比增长4.3%,日均发送1421.3万人次。这组数字背后,是流动中国跳动的脉搏,是千万寻常人家对更美好生活的孜孜追寻,是经济发展强劲韧性的生动注脚,一个在时代轨道上全速前进、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流动中国”正清晰呈现。
铁路运力织密“安全网”,筑牢经济社会发展根基。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在暑运期间展现出强大的运输保障能力。面对探亲流、旅游流、学生流的叠加压力,铁路部门科学调配运力,日均开行旅客列车一万多列,重点方向列车满编运行。在保障客运的同时,铁路部门坚持“客货并重”,大秦铁路日均开行万吨重载列车超百列,单日运煤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浩吉铁路全力保障“北煤南运”,为迎峰度夏提供坚实能源支撑。这种“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运输格局,不仅让亿万旅客踏上温馨旅途,更让煤炭、粮油等民生物资畅通无阻,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压舱石”。
科技赋能绘制“智慧图”,重构现代出行新范式。在数字化浪潮中,铁路系统正以科技创新重塑出行体验。全国铁路推行的“铁路e卡通”已覆盖沪宁沿江高铁、赣闽高铁等62条线路,旅客无需提前购票,仅凭身份证或二维码即可扫码进站乘车,实现“随到随走”的公交化出行。这种“一证通行”的模式,成为破解暑运购票难题的“金钥匙”。静音车厢的推广,更是铁路服务精细化的缩影。全路72列动车组列车开设静音车厢,通过隔离门设计、语音播报降音、乘务员定时巡查等措施,同时车厢内提供眼罩、耳塞等“静音礼包”,打造“零干扰”空间。
特色旅游激活“消费链”,奏响区域协同发展乐章。暑运期间,铁路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全国开行的266列旅游专列,串联起避暑游、草原游、红色游等特色线路,打造出“熊猫专列”“天山号”“林都号”等知名品牌。列车化身“移动星级酒店”,实现“昼游夜行”“快旅慢游”。铁路部门还创新推出“计次票+旅游套票”组合产品,覆盖11条线路,旅客可凭一张票券畅玩多地,暑运期间累计发售超50万张,激活“一程多站”的深度游需求。当旅游专列开进乡村,当“银发经济”与“假日经济”共振,铁路已成为激活消费潜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加速器”。
站在暑运过半的节点回望,这场仅次于春运的人口迁徙,既是对铁路运输能力的“压力测试”,也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棱镜”。当4.41亿人次的流动汇聚成发展动能,当科技创新与民生关怀交织成温暖图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暑运的“速度与激情”,更是一个国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也印证着流动的中国正以坚定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