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许久的上汽集团与华为合作终于靴子落地。
2月21日,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对这场合作均十分重视,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见证签约。
回望2021年6月,上汽集团时任董事长陈虹抛出“灵魂论”,上汽与第三方一对一合作自动驾驶的可能性降低。如今,在主机厂纷纷与华为开展合作的当下,上汽的“灵魂论”让位现实。
那么,面临销量持续下滑、营收能力下降等问题的上汽集团未来与华为如何合作,能否凭借合作打个翻身仗?
“第五界”来临?
根据协议,上汽集团与华为此次开启的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探索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路径,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为用户带来领先的智能化出行体验。
其中,对于“打造智能汽车产品”,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意味着华为“第五界”即将到来。
今年1月13日到1月14日,上汽集团一口气申请了10个不同国际分类的“上汽尚界”“尚界”商标,涵盖建筑修理、餐饮住宿、燃料油脂等多个分类。
此前华为与车企合作打造的品牌名称分别是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和奇瑞合作的智界、和北汽合作的享界、和江淮合作的尊界,统称“四界”。本次上汽集团申请新商标的行为不禁让业内揣测,尚界是否会成为华为与车企合作的“第五界”。
不仅如此,上汽集团还申请了一款商标,将上汽集团“SAIC”的标志融入进英文字母“H”中。当时人们就推测,这个字母“H”或许是华为的一种体现。
据华为体验中心销售人员介绍,目前华为针对汽车业务共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向宝马、比亚迪等车企提供零部件,简称“零部件供应模式”;第二种是依靠华为智能解决方案合作,例如北汽极狐、阿维塔等,简称“HI模式”。第三种合作方式是车企与华为深度合作,华为参与产品设计、营销及销售,这些车型会出现在华为体验中心展示,问界、智界等“四界”就属于这类合作,简称“智选车模式”。
上述三种模式中,合作深度最紧密的是智选车模式。根据协议内容,上汽选择的是智选车模式,这也意味着双方的合作密度、力度都将远远高于北汽极狐和阿维塔等选择HI模式的车企。
“灵魂论”错过合作
随着汽车行业步入“智慧化”转型的新篇章,主流汽车制造商与华为携手共进已成为潮流。自2024年岁末之际,有关华为携手上汽的传闻便不绝于耳。
其实在2021年时,“华为汽车”概念烧得正旺,上汽集团曾传出与华为合作的可能性,但最终未能成行。2021年6月30日的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时任董事长陈虹提出了此后被人不断提及的“灵魂论”,表示“上汽会坚持自主掌控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同时也在与华为、百度等积极合作。上汽很难接受由单一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样它就会成为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
华为后来也隔空回应了“灵魂论”。在2023年汽车百人会上,余承东表示,“李想(理想)李斌(蔚来)这样的新势力车企都有自己的追求,不会选择我们;传统车企如果害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选择我们。”
实际上,“灵魂论”并不代表完全断绝与华为合作。2022年5月19日,华为与上汽旗下飞凡汽车宣布,在其旗舰车型飞凡R7上搭载全球首发量产华为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AR-HUD。
上汽集团多年来也一直在做技术方面的自主研发。2024年5月24日,上汽集团发布面向新赛道的七大技术底座2.0。依托固态电池、能量闭环、高效动力总成、智能底盘、全栈软件架构、全新电子架构等创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全面跃迁升级。
此次上汽与华为选择进行智选车模式合作,意味着上汽集团在智驾方面要进一步发力。
能否借合作翻身?
眼下上汽集团业绩、销量面临滑坡。今年1月25日,上汽集团宣布预计2024年净利润为15亿元-19亿元,与2023年相比将减少122亿元到126亿元,同比减少87%到90%。公司2024年整车批发销量401.3万辆,比2023年同期减少20.07%。同时,因燃油车市场下滑、价格战持续升级,公司销售收入减少,毛利下降。
华为方面,目前与华为进行智选车模式合作的车企包括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与华为进行HI模式合作的车企包括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长安深蓝、广汽传祺、东风岚图。而从2023年3月31日开始,华为再次强调“不造车”,明确规定不允许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出现“华为”或“HUAWEI”标识。随着合作规模扩大,“华为汽车”“华为造车”“华为光环”的概念越来越少被人提及。
作为车企“一哥”,上汽集团面临销量低迷的挑战,与华为合作被视为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此番合作后,上汽集团可以引入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技术,将其应用于自家车型中。这不仅将提升上汽集团产品的智能化水平,还可通过鸿蒙智行生态的介入,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华为的技术和品牌效应无疑可为上汽集团带来更多消费者的关注。然而,随着“华为光环”的边际效益递减,上汽集团需要抓住机遇,加强自身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钟师建议,上汽集团最好能将华为带来的流量引流、稳固至上汽集团核心品牌身上,在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