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日雨水(2025年2月18日),淅沥雨声不仅是春天的序曲,更催生了天然的听觉消费新场景——ASMR。近年来,ASMR、播客、有声书、广播剧等音频内容蓬勃发展,以更丰富的形态渗透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构建起一个“用耳朵感知世界”的消费生态。蒙蒙细雨中,“耳朵经济”不负美好春光,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耳朵经济”何以奏响千亿市场的乐章?7.47亿“耳朵经济”的用户在聆听什么样的声音?俘获“耳朵”之后,声音如何变现?本期《二十四节气话财经》带你看。
01
“耳朵经济”何以奏响千亿市场的乐章?
“耳朵经济”以网络直播、有声读物、知识付费为主要形式,区别于以视觉冲击为主要刺激源的“眼球经济”,将丰富多样的音频内容作为主要承载形式。从ASMR白噪音到有声书付费订阅,从音频社交到车载FM,得益于内容创新和多元应用场景,“耳朵经济”的边界不断拓展,市场规模加速膨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7.47亿人,约占网民规模的68%。声音经济产业市场同比增长10.2%,规模达5688.2亿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7415.8亿元。

市场规模与用户规模的“双增长”曲线勾勒出“耳朵经济”的发展蓝图,以播客为主要载体的音频节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著名消费者研究与零售监测公司尼尔森IQ(NIQ)发布的《网络音频媒体价值洞察》中指出,“陪伴”是网络音频媒体的最核心特征,我们生活中所有不适合“看”的场景都可以有声音陪伴。
中国首个播客线下活动品牌PodFest China数据显示,一集45分钟以上的播客被完整收听的概率高达78%。在短视频追求“3秒留存”的当下,这种“反效率”偏好是现代人对"慢下来"的主动选择。当快节奏生活挤压现实社交,人们愈发渴望通过沉浸式听觉体验,找回被信息洪流冲散的专注与共鸣。正如听众留言所说:“听播客时,我不是在‘杀时间’,而是在‘养精神’。”文化类播客节目《忽左忽右》的160万订阅用户中,超七成表示“和主播对话像和朋友聊天”,甚至有听众自发组织线下见面会,将虚拟声波转化为真实社交。
耳朵里的世界,既是信息源,也是避风港。通勤时听知识付费、运动时追广播剧、睡前用ASMR助眠、独处时沉浸于有声书。这种声音的碎片化整合不仅提升了时间利用率,更通过情感共鸣缓解孤独感,构建起一个覆盖多场景、多需求的数字港湾。“耳朵经济”让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内容,更是时代的情绪。
02
7.47亿人的耳朵在聆听什么样的声音?
“耳朵经济”的火热背后,是内容生态的裂变式创新。音频内容已从早期的文化漫谈、知识分享,扩展到职场进阶、亲子教育、财经解读等30余个垂直领域。当下,音频内容丰富多样,用户最青睐哪一类声音?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原创音乐以33.2%的占比成为最受欢迎的在线音频类型,紧随其后的是有声书(30.31%)、脱口秀与生活节目(均为28.87%)。尽管原创音乐的受众范围更广,但长音频内容更能吸引用户持续收听。据易观分析,长音频内容因其更强的叙事性、沉浸感和陪伴特性,体现出显著的用户黏性优势,这类内容的用户平均每日使用时间超90分钟。
长音频崛起的背后,既是内容价值的深化,也是用户需求的升级。将视线聚焦于主打长音频的主流播客平台,不同用户群体的偏好差异更显清晰。日谈公园联合喜马拉雅、益普索共同出品的《耳朵时间就是现在——2024播客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用户最热衷育儿与家庭(61.3%)、健康养生(60.2%)等生活化内容;小宇宙则以自我成长(60.5%)、商业财经(58.1%)等内容吸引了更多年轻用户,成为职场人的“精神充电站”。网易云音乐与QQ音乐以时尚美妆、体育运动等泛娱乐内容为主流,苹果播客的用户则更青睐社会文化、艺术类节目。平台间的差异化定位,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声音消费市场的多层次生态。

不难发现,虽然选择收听的内容不同,但都在指向“慢下来、静下来、收获新知”。2023年,喜马拉雅平台的人文、国学等内容数量全年增长20.2%,心理、哲学相关内容数量全年超1.5亿条。有910万用户在平台上靠耳朵“读大学”,师从蒋勋、钱文忠、王德峰、易中天、费勇等,在名校名师的讲课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与此同时,娱乐内容并未式微,广播剧、脱口秀节目凭借“接地气”的幽默持续圈粉。
03
俘获“耳朵”之后,声音如何变现?
用户的收听场,也是品牌的营销场。内容价值与商业逻辑的双轮驱动下,越来越多用户愿意为“声音”买单,商业变现模式逐渐成熟。
对于“耳朵经济”的B端市场(面向企业的市场)而言,品牌营销、版权售卖等形式为在线音频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商业想象空间。而面向C端市场(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平台的盈利来自于用户的内容付费、礼物打赏。不少用户也会被平台组织的线下商业活动吸引,为活动入场资格或者平台衍生周边花钱。据艾媒咨询,近年来,国内主要音频平台的商业盈利主要来自用户订阅付费和直播打赏。预计2025年这两项收入将达到128.3亿元,占总收入的68%。

有变现,才有春天。多元的商业变现模式、可观的商业转化能力正在为“耳朵经济”注入持续增长的动能。据天眼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我国现有“声音经济”相关企业4万余家、36.3%的成年国民通过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公开资料显示,音频平台用户中,35.4%的用户选择付费订阅,预计2028年在线音频市场收入增长至510亿元。
“耳朵经济”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多家科技公司与创新企业入局,以AI音频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与创新产品不断涌现。2024年,Suno AI、Stable Audio 2.0等众多AI音乐模型和产品爆火,输入简单提示词就能“文生音乐”,实现AI作词、作曲、演唱曲目;2025年1月,网易有道推出的文档FM实现了文档秒变播客,并同步配备实时翻译与AI笔记功能;同年2月,QQ音乐成为国内首家集成DeepSeek音乐平台,推动AI音乐生成迈向新高度。
“耳朵经济”既是耳机里的大“声”意,也为消费者带来不断升级的“精神食粮”。当耳机里的声线成为信息、陪伴与治愈的载体,“耳朵经济”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进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听”风蔚然,随着“耳朵经济”的快速发展,“听”的故事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