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无人智能技术兴起,8359所大力投入科技创新,提升地面装备智能化、无人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五室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将创新摆在发展高位,引领鼓励室内同志锐意进取,以创新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五室“创新先锋”党员突击队的故事则是五室党支部在创新路上不断迈进的一个缩影。


新建 DOCX 文档213.png


  初启征程,破冰行动

  2020年初,五室接到某无人机回收项目攻关任务,该系统大胆提出技术方案,涉及多项关键技术,对无人机地面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及可靠性要求极高,对核心技术的牵引非常大,突击队成员热血澎湃,积极策划方案。而在首次论证会后,梳理出多个分系统的指标都很难实现,技术风险非常大,且团队缺乏研制经验。但这并没有打击突击队拿下此项目的决心,因为这是入局无人机回收领域的有力敲门砖,更是无人机地面装备未来的发展方向。队员们搜集国内外论文资料、积极与多家高校进行技术交流,走访参观各公司相关产品,在进行多轮方案论证后,将核心分系统及关键技术进行梳理后,难题再一次摊在了面前。关键平台有的厂家价格高,技术封锁;有的厂家评估技术指标高、风险大,团队一时间没了方向。“别人能干,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干?都在起步期,基础技术我们都具备,也谈不上完全重头学,培养别人不如栽培自己!”项目指挥铿锵有力的发言重新燃起大家的斗志。就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奠定了该项目走关键技术自主攻关的方向。


新建 DOCX 文档654.png


  拨云见日,上下求索

  突击队大多数队员都是入所三年以内的航天新兵,每个人主动请缨领了一个方向,开始了学习钻研之路。白天“调研+讨论”,晚上“刷课+仿真”一时间成了大家的固定节奏,打铁还得自身硬,大家边做方案边学习迭代,两个月后拿出了让客户满意的总体方案。

  方案通过评审容不得队员们庆祝太久,因为紧随其后的就是技术攻关阶段,起步阶段的艰辛至今仍令队员们感慨万分:缺试验条件,就自己设计搭建;缺场地,积极联系科保部门进行调试间改造;缺经验,就多方调研公司、高校,学习开发经验。“一穷二白”的局面很快就被这群锐意创新、敢想善为的党员先锋们合力打破,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针对柔性缓冲的问题,指标实现难度太大,“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李晓栋对比了几种现有方案后发现均不能满足要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底行不行,理论计算和仿真方法要摸索,试验验证更是必不可缺!”。

  倪小川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同一材料加工后的拉伸系数各不相同,为了得到真实系数,团队先后对多种材料单体和不同加工方式的成品进行了拉伸试验,与理论设计进行对比,终于给出了真实的参数范围。刚入职的新党员唐旭勇挑重担,先后完成了多种方案建模和上百次的仿真迭代,终于为最终方案提供了准确的模型参数。

  为了验证关键部位承力效果,张铱翔主动承担了模拟工装的设计,拿着模型找了几家加工厂,报价都在十几万以上。“作为试验装置,成本太高了,肯定还有优化的空间!”小张根据低成本型材特点,迅速修改设计,最终全尺寸工装成本降低了近十倍,为项目节省了大量的经费。

  在试验现场,随着一声“落!”“数据怎么样?”“满足指标!”在上百次的试验后,得到的试验数据终于满足总体指标要求,试验数据和仿真结果高度一致,阶段性试验取得了成功。

  “这块儿增加了一个新功能,您试试看,操作切换是否方便?”“这个模块现有的功能不满足咱们使用,我再想想办法,不能这样凑合!”贾华宇负责的前端软件是系统人机交互的窗口,面对大量接口需求,他都能迅速改进设计,大幅提升了系统可视化程度。

  磨砻淬励,咬紧牙关

  总装完成后,项目进入了严峻的设备联调阶段,反复的疫情不断压缩着试验窗口期,试验队在外场冬练三九、夏战三伏。

  在北京最冷的时节,团队成员在室外饱受寒风侵扰,寒风吹的姜超手指僵硬,但仍咬紧牙关伸出手指继续修改代码。大家轮番上阵,停下来的时候跺脚搓手保持体温。由于设备均是初次调试验证,诸多参数需要考核,这是进度的最大阻碍。但小姜沉得住气,耐得住寒冷,“差分信号还没有对准、航向角好像也没有很精确,再试一下吧”,小姜对组合导航设备的数据仍有疑问,定位不准确将会影响平台的导航精度,“好!今天晚上一鼓作气,把它调试好!”,大家没有因为天冷就退缩。转眼间已至深夜,气温不断降低,最终设备电池电量耗尽,队伍这才作罢。半月的联调验证了设备的系统流程,为后续试验奠定了基础。团员小姜,也在这个三九天的夜晚,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入党积极分子。


新建 DOCX 文档1895.png


  宜人的五月,研制队伍各分系统就位,整装待发,北京突发疫情导致进场计划延误,转眼间来到七月,试验场已是酷暑难耐。白天虽是戴着遮阳帽、套袖,但闷热的气流无孔不入,不一会大家的衣襟就已湿透。待到太阳落山时,蚊子又成群结队地扑面而来。试验队日出而作,日落则返回营地开会讨论,总结工作进展,调整功能流程、修改代码。

  多数功能均是首次验证,测试现场和前期的台架调试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当出现问题时,队长刘芳思路清晰,迅速锁定排故方向,大家很快整理思路,找到问题所在。每当完成一项测试时,大家则瞬间充满活力,忘记炎热与疲惫。随着技术指标逐一验证、系统功能流程日渐完善,团队成员克服困难的信心也无比强烈。

  旭日东升,朝气蓬勃

  从“一穷二白”到“蹒跚学步”,航天精神鼓舞着突击队青年党员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一行行代码里注释的是突击队的汗水与磨砺,一条条数据中记录的是这只青年创新团队的收获与成长。回头看去,2020年我们种下了一颗创新的种子;2021年在团队的悉心浇灌下,创新的种子迎着阳光雨露破土而出、生根发芽;2022年“创新先锋”党员突击队会继续锐意创新,勇闯科技无人区,让无人机地面装备的智能之翼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