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今社会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发展,公益慈善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浪潮之中,这不但需要社会各界对慈善领域有更加广泛的资源投入,也在呼唤更为系统化、创新性的慈善解决方案。国家也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进一步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比如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及其配套政策,就明确了企业慈善的法律依据和保障。随着国家科创实力大大提升,科技可以助推解决更多难题;加上凡此种种与时俱进的措施,让企业和有志投身慈善事业的人都可以发挥更大动力和创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皇集团及其“掌门人”,一直以来都以实际行动,在慈善领域做出积极探索。
媒体:英皇集团从当年的一家小钟表铺,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的、拥有7家上市公司的大企业,是如何一步一步注入慈善基因的?如今,当您接过慈善旗帜,就“代际传承”一说,有哪些个人感悟?
杨受成博士:英皇集团发展至今已有八十余年,慈善公益是集团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于我来说,慈善的“代际传承”,那颗萌芽的种子是言传身教。我的祖籍是广东省潮州市,父亲杨成先生由家乡来香港奋斗,却一直十分牵念家乡的发展。1985年,他在家乡湘桥区捐资兴建了来宜小学,“来宜”就是我祖父的名字。小时候,我跟随父亲回到家乡,看着他持续捐款帮助当地居民修建居所、铺设水泥路、安装电灯,帮助家乡同胞改善生活、居住和教育环境,这在我心里萌发了跟上父亲步伐的想法。
秉持家族重视教育的理念,我设立了“英皇慈善基金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及教育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有见学校内的教学设备不理想,我也曾多次向来宜小学捐赠计算机等教学物资,并携同家人前往来宜小学参观访问,与在校师生交流,鼓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对于我来说,来宜小学就像一个爱心传承的纽带,将祖父、父亲、我以及家乡同胞紧紧联系在一起,凝结了我们对故乡的深切情感。感念于父亲对我的影响,我也希望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慈善的火把传递给下一代。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受灾群众的状况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彼时儿子政龙12岁,我带他一起前往受灾地区,争取为同胞、为救灾工作贡献我们的力量。到后来他长大了,也有自己关注并热衷的慈善领域,特别是青少年事务上,每次看到他为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奔走、踏实行动,我也感到很欣慰。2022年,我和他在“第十九届(2022)中国慈善榜”一同获颁“慈善传承楷模”奖项,这也是我们首度以父子形式荣获慈善表彰,对我们来说都意义重大。
杨政龙先生:我还记得父亲带我前往受灾地区时的情况,虽然当时我还小,但亲眼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以及人类的渺小。与别人口中说出来的不同,我有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成长;这个经历至今仍然影响到我,让我希望自己可以略尽绵力帮助有需要的人。父亲以实际行动带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慈善的种子根植在我心中。于我而言,慈善事业的传承尤为重要,一人之力很微小,能够动员广大青年投身到慈善事业里才可以真正让慈善精神一代一代接续下去。
行善致远,慈善的传承不仅是血脉的连接和家风的延续,也是在日积月累的身体力行里,为身边人带来更多正能量。英皇集团愿与旗下艺人、员工、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携手,为慈善事业增光添彩。
媒体:当一家商业公司贴上慈善标签时,商业价值和慈善价值对公司而言都不可或缺。对此,英皇集团是怎样平衡二者的关系?在日常管理中采取哪些措施使二者互为条件、相互成全的?
杨受成博士: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企业价值观。对英皇来说,商业价值和慈善价值可以很好地共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英皇集团是一家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企业,公益慈善在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双轨齐驱。数十年来,商业领域的拓展增值让我们更有资源去做慈善,同时亦强化我们的号召力,能够凝聚各方有心之士一起贡献社会,帮助更多人。慈善工作从不讲回报,也不能计算它的实际价值。我经常说“行有余力,就得回馈”,能够去帮扶其他有需要的人,切实地改善他们的生活问题才是做慈善工作的最大回报。所以我希望我们英皇集团能作一个表率,由我们身体力行,通过行动感染更多人跟我们一起扩大行善的力量,有大家的支持才能使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也让我们有更大动力去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英皇集团的慈善版图遍及长者帮扶、青年发展、社区共融、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能为集团的品牌价值赋能。
此外,在不同经济周期,企业更要发挥互助精神,因为这种时候大家可能更需要帮助,那我们的助力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及目标性。比如2020年初,英皇集团通过“英皇慈善基金”向湖北省慈善总会及无国界社工捐赠合计人民币1000万元的医疗防护物资及捐款,用于支持湖北省及香港的紧急防疫工作,也被湖北省慈善总会授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捐赠突出贡献奖”。2021年夏天,面对河南暴雨灾害,英皇集团也率先通过“英皇慈善基金”捐款,用于支持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当时集团连同旗下艺人纷纷加入捐赠“接力”大军,合共捐资1435万元,希望尽快帮助受灾同胞渡过难关。我们会时刻关注社会民情,团队也会每天更新重要新闻信息,因应情况做出迅速部署。
从日常管理上来看,英皇集团首重人才。人才的巨大价值,能使商业价值和慈善价值发挥协同效应,达至和谐统一。比如在慈善领域,集团定期举办义工活动,鼓励旗下艺人、员工积极参与,从尽己所能奉献社会中收获内心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成为英皇集团的员工,大家都认同英皇的企业价值观,也会用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会更长久地与企业相伴成长。与价值观趋同的人相携而行,靠上行下效的影响与感召,靠向上向善的内驱力,这应该就是我们的秘诀。
杨受成(右)、杨政龙(左)及霍汶希三人首次同场荣获殊荣
媒体:从既有的企业案例中,我们发现企业拓展市场的过程,也是慈善事业发展和深耕的过程,由此可否问您,慈善项目(计划)增加与否,与商业计划是否成正向变动?可不可以分享一下英皇集团或相关企业的行善“小故事”?
杨受成博士:企业商业版图的拓展会带来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与影响力的扩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被更多人知晓,因此我们做慈善也能影响和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群。我自1976年创办“南九龙狮子会”并担任创会会长,个人慈善工作由香港起步,扩展到内地,正如英皇集团发展亦是扎根香港,放眼全球一样,根基稳固后,我们旋即着眼于如何将资源有效运用,助力祖国发展。我们与各地方政府民政部门、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以及医院等紧密合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捐资兴建十一家长者服务中心及儿童福利院,捐资支持其日常运营管理,为需要帮扶的长者与青少年群体提供颐养安居之所,总计提供超过3000张床位。我们每年都会组织集团员工专程到内地不同的老年中心进行慈善探访,亦积极筹备各种类型的活动,在北京与英皇集团中心办公大楼所在的建外街道永安南里社区合作,在香港与各社区、爱心机构及医院合作,为不同有需要人士包括长者、青少年及残疾人士等举办慈善观影、入户探访、家居修整、普法宣传等各式爱心活动,促进社区共融。
杨政龙先生:英皇集团的品牌价值由企业商誉和慈善口碑共同铸就,两者相互赋能,彼此成就。在商业领域,我们有很多初次接触的合作伙伴,是先听说了英皇集团
的慈善公益才认识我们;在慈善领域,也有很多友商在我们抛出慈善“橄榄枝”以后欣然协作,共襄善举,我们与北京总部楼内的租户也共同协作过几次活动。
从商业角度来讲,英皇集团是拥有7家上市公司的综合企业集团,业务涉及地产、金融、钟表珠宝、娱乐文化、酒店、数码媒体及家俬等领域;而慈善维度,我们除了成立慈善基金以外,也从扶老助老、青少年发展、社区共融、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付诸行动,创造社会效益。可以说,集团无论从商业层面还是慈善层面,都能广泛触达各类人群。我们也乐于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友善平台,凝聚各界爱心力量,为社会赋予更多积极正向的影响力。我们希望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与各地政府部门、慈善机构、爱心企业携手同行,融入全社会慈善发展大局。
举一个我印象深刻的小例子吧。去年夏天,我到北京参加英皇集团联合建外街道永安南里社区举办的青少年跳绳慈善活动,活动后一位小朋友的家长带着他找到我,很开心跟我讲说小朋友之前是我们英皇电影联合出品的《志愿军·雄兵出击》的客串小演员,非常开心还能够有机会参加英皇的慈善活动,对英皇也有了更立体的了解。我想这应该算是集团商业和慈善相关性的一个很好的缩影,我们有能量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受特区政府委托,杨政龙购买物资前往北京市门头沟区,向受灾居民送上节日问候
媒体:在各级各类组织的管理和引导下,内地企业尤其是公众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常选项甚至必选项。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公益慈善有明显差异。您除了是企业家,还身兼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北京青联副主席及香港青联交流基金主席等多项社会职务,您认为,要像推动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样推动中国的企业慈善,我们从政策、机制和原动力建设等方面,还要做出哪些努力或改变?
杨政龙先生:随着现今社会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发展,公益慈善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浪潮之中,这不但需要社会各界对慈善领域有更加广泛的资源投入,也在呼唤更为系统化、创新性的慈善解决方案。国家也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进一步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比如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及其配套政策,就明确了企业慈善的法律依据和保障。随着国家科创实力大大提升,科技可以助推解决更多难题;加上凡此种种与时俱进的措施,让企业和有志投身慈善事业的人都可以发挥更大动力和创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我个人还是英皇集团,都愿意以实际行动在慈善领域做出更多探索及贡献。
我身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多项内地及香港青年事务的担当者,非常感谢各界的信任,我很乐于担任桥梁角色,尽我所能发挥积极影响力,福惠更多同胞。比如去年我《关于“香港青年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提案获得了2023年优秀提案,收到了共青团中央的回函,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与肯定。我希望以我青年工作者身份,真实聆听内地与香港青年的需要,通过政协这个平台,达到双向沟通。我觉得真正的慈善事业还是要回归到一个个真实的人身上,鼓励建言献策,反映广大民众的声音,从而协助推动政策及机制上的进步是我们委员必要担当之责。
我父亲常说,“行有余力,就得回馈”,从我进入集团以来,受到父亲及身边许多服务集团多年的同事的善念影响,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许多宝贵经验。慈善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贯穿于我的生活。除了周围环境带来的正向影响以外,做慈善的原动力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内在驱动力,慈善也让我更加懂得了换位思考和了解他人需求。对于青年群体来说,可能有部分人会担心,是不是做慈善的门坎会很高,比如需要较强的经济实力或者声誉上的影响力,其实在我的理解里,如果我们都能从小事、身边事做起,慈善也是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也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具温情,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