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轴悄悄滑向年末,中国海诚的项目现场依然“热气腾腾”。新能源新材料生产线稳步落地,传统车间里的智能化改造正在提速,在印尼、孟加拉、伊拉克的海外工地上,那一抹醒目的“海诚蓝”格外亮眼。这些项目正循着稳健的节奏,不断解锁新突破。

  和以往不同,如今的中国海诚,业务的智慧底色更浓,发展版图延伸到更远。这些看得见的成长与蜕变,源自中国海诚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变革。

  中国海诚,全称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保利中轻旗下核心科技型工程企业。带着70多年轻工行业的深厚积淀,它早已是行业内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行业浪潮,中国海诚主动扛起央企担当,深化战略布局,优化组织机构。”保利中轻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中国海诚董事长赵国昂表示,公司作为“中国制造背后的力量”,将积极加大智能制造与国际业务两大领域的投入,锻造业务能力、提升业务广度,加大经营攻坚力度,正以数智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持续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新兴领域突破。

  科创策源,从稳健续航到拓界生长

中国海诚智能工厂综合解决方案。

  “十四五”期间,中国海诚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逆势而上,实现了业务的稳定增长,营收屡创纪录,利润总额更是实现翻倍。这份“逆生长”的成绩单实属难得。

  亮眼成绩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中国海诚深耕多年的科创策源能力。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海诚持续进行创新投入,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承担了全国七成以上轻工行业大中型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覆盖制浆造纸、制糖、精细日用化工、酿酒等多个领域,稳稳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赢得自主发展、实现永续发展的根基。所以,科创策源推动技术进步,一直是中国海诚坚守的核心传统。

  过去五年,中国海诚始终以高标准自我加压:聚焦主责主业须臾不偏、紧扣国家战略目标需求、聚力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五年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系统性搭建起科技创新制度与管理体系。

  如,首次制定并发布《“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总目标。配套发布12项制度文件,规范科技项目从立项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管理。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专家智库”,为技术决策提供专业支撑。构建起覆盖决策层、执行层、实施层和支持层的四级科技创新管理架构,让创新推进更高效。同时设立科创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环保、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研发与能力提升;搭建技术研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科技数据的集中化、平台化管理。

  五年来,科研实力与平台资源显著增强,科研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

  累计申报并获批8项政府类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专利申请量达434件;牵头或参与制定51项标准,包括6项国家标准和9项行业标准;斩获各类科技奖、工程奖共计710项。平台建设与资质认定同步发力,10家下属单位持续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新增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携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NICE—中国海诚联合创新中心,进一步拓展了科技创新合作网络。

  五年来,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见效,一批优质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业务竞争力。

  “高浓高盐有机废水高效节能处理工艺包”“碱回收炉耦合脱硝超低排放技术”“造纸表面施胶淀粉连续制备系统”等核心技术,已直接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如今,中国海诚在废水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环保技术、关键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正逐步转化为市场优势,为经营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撑。

  靠科技创新,中国海诚攒下了扎实的技术和强劲的创新力,为抢抓市场新机遇打下了好基础。现在,公司走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双轨路线,确定“传统业务筑基,战新产业扩围”,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回归核心,从核心扩张,这是很多企业的持续增长逻辑和战略转型逻辑。五年来,中国海诚一方面聚焦节能减排、数字化转型助力传统行业焕新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培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等。

  尽管传统轻工行业趋向饱和,然而智能、绿色、品牌化赛道仍有增长空间。

  食品发酵行业尤其典型,这是中国海诚的传统优势板块,随着无人化、高效能、低碳化成为新趋势,新机遇不断涌现。

  中国海诚承建的蒙牛乳业(宁夏)有限公司乳制品生产建设项目,引入智慧能源系统,能耗整体降低43%。工厂已通过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绿色建筑金级认证,入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颁发的“2024年轻工业低碳转型典型案例”,成为绿色建筑典范。

  某知名酒业建设智能包装中心,运用先进白酒包装生产线、物联网和网络通信技术,定制专属的全自动化内部物流系统,实现高效率优化管理,打造数字化工厂。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中国海诚,作为在沪央企,正在承担国家战略使命,引领战新和未来产业发展。

  找到传统优势和新兴业务的契合点,是中国海诚开辟新赛道、谋求“第二曲线”的突破口。

  如,将食品发酵工艺创新拓展至合成生物、医美产品产业,打通其中试验证到规模化量产的关键环节,推动技术跨界转化。

  凭借无机盐蒸发结晶工艺的深厚积累,突破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合成技术、布局锂电回收技术,承接多项锂电材料生产线与回收项目。

  依靠数十年工业和生产线设计、安全管理及数万工程项目经验,入局主题文旅工程,设计北京环球影城变形金刚基地,将工业生产线逻辑创新应用于游乐设施,实现过山车4.5秒百公里加速的精准控制。

  数智领航,从转型者到共建者

  最近,中国海诚传来喜讯。在国家级年度高水平赛事“第五届全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应用技能大赛”上,海诚团队凭借卓越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力,一举斩获多项荣誉。

  其中,黄鹤楼烟用爆珠生产项目EPC工程荣获大赛一等奖。中国海诚实现BIM技术与三维正向设计、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深度融合,创新集成智慧建造、数字运维等前沿技术,构建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不仅显著提升施工质量,更高效优化了项目进度管控与安全管理效能,成为企业以数智化驱动变革的微观注脚。

  在新型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轻工行业面临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的转型发展要求;消费市场越来越多元,人们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大规模生产既无法快速响应需求,还容易造成库存积压。

  市场的需求痛点,正是产业升级的机遇所在,企业实现新增长的突破口。“十四五”以来,中国海诚紧跟产业升级浪潮,制定并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战略,塑造未来增长动能。

  一方面革新产品内核、拓宽服务边界,让工程设计与技术服务实现标准化落地、数字化赋能;另一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数智布局,聚焦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创新推出数字化交付、“双碳”服务等多元增值服务,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数智化转型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离不开企业提供的“肥沃土壤”。中国海诚深谙此道,从根基处打理,率先从顶层设计发力,锚定数智化发展的核心方向,勾勒转型蓝图。

  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海诚通过组织变革和战略体系调整,成立“智能制造事业部”“双碳科创中心”,强化智能制造和绿色低碳领域的前沿布局。聚焦关键领域编制的五大专项规划,就包括数字化转型这一项,旨在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让转型落地更顺畅,数字化的组织结构、基础设施与内部管理流程也在同步升级:由总部EIM数创中心牵头统筹,各经营单位设立专职团队,协同高效推进;智慧管理平台上线,“海诚·云工场”智慧营造平台落地见效,不仅形成了标准化的三维设计体系,更搭建起一个覆盖全周期、汇聚多方力量、支持渐进式交付的协同管理平台。

  全方位铺垫让数智化转型有了稳步推进的底气,技术和业务创新少了阻碍、多了助力,转型成效持续显现。

  为了实现智能工厂的精益管理,中国海诚开展智能工厂综合解决方案攻关,立项数字化交付平台,实现工程设计与建设服务全生命周期数据无缝贯通与高效管理,立项“海诚·数据工场”及衍生的产线状态管理和能碳管理。

  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与落地能力,中国海诚已助力海尔、蒙牛、青岛啤酒可口可乐泸州老窖等知名企业的7家工厂入选“灯塔工厂”,让这些行业标杆成为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坐标。围绕工厂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企业以智慧工程为抓手,为客户创造价值。数据显示,工厂建设周期可缩短10%—20%,建设效率同步提升20%—30%;待工厂投入生产运维后,长期整体生产力可提升3%—5%,生产成本可降低10%,人员生产效率更是能实现40%的显著增长。

  中国海诚为行业打磨的解决方案也获得权威认可。“面向轻工行业的产线可靠性智能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轻工行业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入选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2024年度上海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

  如今,中国海诚凭借行业影响力,从自身深耕的数智转型先锋,迈向引领行业协同发展的生态共建者。主编的《生物液体燃料工厂设计规范》,荣获2022年度“标准科技创新奖”,并具备基于5G的智能工厂规划与集成实施能力,承接5G智慧产业园、智能制造工厂设计项目。

  2025年,中国海诚连续四年深度参与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办“智慧工程·与AI共生”高峰论坛,联合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协会、高校等相关单位成立“轻工行业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生态合作圈”与“轻工行业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推动轻工行业向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重磅发布“海诚·数据工场”,而此前推出的“海诚·云工场”及“数字化交付平台”,已助力多个项目完成数字化孪生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向新而行,从业务出海到生态落地

  纵使已走过72载岁月,中国海诚依旧保持着敢闯敢试的进取姿态,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探寻新的增长动能成为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其中,“出海”不仅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更是企业顺应时代趋势、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如今,中国企业已逐步完成从“产品出口”向“产业出海”的转型,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布局海外市场,这一转变为包括中国海诚在内的企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海诚将海外业务列为重要发展方向,立足自身优势行业,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中国设计”为起点,在海外市场闯出了全新气象。近年来,其海外工程项目持续拓展,打造的数百项优质工程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境外新签订单的同比增幅高达46.15%,占公司新签合同总量的22%。亮眼成绩印证了其海外业务的强劲发展势头。

  在亚洲、非洲、欧洲等海外市场,中国海诚承接了多个大型工程总承包项目,其中有越南和阿联酋最大的造纸厂、科特迪瓦最大的可可加工厂、马里最大的糖厂等标志性工程。凭借在制浆造纸、制糖、环保等领域的深厚积淀,公司已具备较强的海外竞争力,获评中国勘察设计行业“海外项目标杆企业”,成为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

  与此同时,中国海诚积极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与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公司承接的一系列以浆纸和食品行业为主的标志性工程,深度融合中国技术标准与当地实际需求,形成了强大的区域影响力。在业务领域上,公司也不断拓展边界,海外订单已覆盖制浆造纸、食品发酵、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优势行业。例如新签的加纳3.2万吨/年可可加工初步设计项目,便秉持“绿色共赢”理念,采用抗高温、防潮的本地化材料及太阳能等可持续技术,彰显了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

  企业向新而行,是突破成长边界、抢占发展先机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上,既需要以新技术塑造发展动能,以新版图拓宽市场疆域,更需要以新理念重塑战略内核。这正是中国海诚持续践行的发展逻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承前启后的特殊节点赋予了这一年重要意义。

  赵国昂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与行业新机遇、新挑战,公司需深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客观看待外部环境变化,以企业使命与愿景拥抱变革,坚守传统核心优势,积极融入时代发展浪潮,以“不变”的核心竞争力应对市场“万变”;另一方面,主动探索发展新路径,推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以科技创新与新质生长锚定未来方向,做到以变应变、以变制变,在积极探索中“向新”而行。

  对于中国海诚而言,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是巩固市场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公司需树立“以未来推导现在”的战略思维,精心谋划“十五五”战略规划。紧扣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主线,聚焦“开拓创新、精益增效、数智双驱、新质生长”发展思路,以根植于心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不可复制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在未来五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海诚将继续秉承保利集团“向新赴美好”的使命,强化科技引领与数智驱动,在锻造更强大、更绿色、更智能的“中国制造”进程中,贡献不可或缺的海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