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5年最后一个假期、也是全年最长节假日,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倍受大众期待。尤其是今年国庆恰逢中秋节,形成长达八天的“超级黄金周”,如果额外请假,还可凑成“请3休12”的超长假期,更加激发多样化旅行需求。

  目前,旅游市场已进入预订高峰期。单就机票情况而言,界面新闻从航旅纵横获悉,截至9月17日,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国内航线机票预订量超593万张,日均机票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8%;出入境航线机票预订量超140万张,日均机票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6%。

  飞猪向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也显示,在拼假策略带动下,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的旅游预订节奏较去年提前约3.5天,截至目前,包括机票在内的假期出游商品预订量均大幅超越去年和同为8天连休的前年。

  只是,2023年和2024年国庆前夕,机票价格大跳水的戏码不断上演,“没出发就已亏了数千元”的热搜话题还历历在目,令不少旅客心有余悸。随着2025年国庆黄金周的临近,机票价格的涨跌情况引发强烈关注,今年机票是否会再度跳水、“背刺”旅客?

  机票集体“跳水”不会再重演

  “我们的判断,今年国庆黄金周整个市场性、行业性的机票集体跳水不太可能出现了,可能个别运力臃肿的航线会发生跳水现象,但是大盘上应该不会重蹈覆辙。” 某央企航司收益管理岗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

  海航旗下某成员航司市场部人士也告诉界面新闻,据他们目前的观察来看,今年国庆黄金周不太会看到机票大跳水的局面。

  从疫情后的第一年即2023年开始,节假日前“机票价格大跳水”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从今年春运、五一、暑运等民航旺季节点来看,机票价格跳水现象已经甚少发生。

  前述央企航司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公司内部溯源、复盘分析,认为是买卖双方的预期产生了严重背离。首先是航司观察到疫情后航旅市场出现报复性增长,旅客出行需求旺盛,面对强反弹,航司将预期值拉得比较高、投放的机票价格偏高。其次是疫情三年航司面临巨额亏损,无论公司自身还是管理层都背负着经营上的压力,希望借助节假日旺季提升收益。

  吸取此前的经验,其所在航司调整了收益管理策略,尽量缩小买卖双方之间的预期差距。比如,预售价格更低一些,引导消费者更早预定、提前锁住舱位,享受更优惠的价格。

  具体到今年国庆黄金周,该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公司第一层的要求是,30号、1号、7号、8号等出行高峰时间段,以及需求旺盛的热门航线航班,该守住价格的要守住,尤其是坚定守住全价票,不轻易放折扣;第二层要求是,非热门目的地,以及3号到6号节中需求洼地,如果去年出现过“开倒车”的情况,也就是一开始投放价格偏高,比如7折、8折左右,结果客座率不够临近“打骨折”,降到2折、3折去卖。那么今年就要顺着来,先从3折、4折开始卖,需求不错的话再慢慢往上提票价,这样才能更好避免机票临近跳水。

  界面新闻采访中还获悉,该央企航司强调要加强预售,目的是实现一种确定性。对于旅客而言,提早订票可以提前确定行程;对航司而言,能提前锁定需求和收益,带来收入上的确定性。上述提到的,从以往的票价由高到低倒着往下跳水,变成今年的票价从低往高顺着卖,就是加强预售的主要价格策略。

  “其实去年最先开始机票跳水、压力最大的不是三大航,而是中小型航司或者民营航司,比如海航,自从破产重整易主后他们业绩压力和考核压力比较大,这类航司信心不足,没能守住价格。” 该央企航司人士表示,去年是有一两家航司开始放价后,市场逐渐恐慌,多家都纷纷跟进,形成一种市场踩踏行为。

  中国民航新型智库专家、广东省交通运输协会专家韩涛告诉界面新闻,今年国庆机票价格大幅跳水的可能性较低,整体将保持“量升价稳”的态势,部分热门航线或因需求集中释放略有上涨,冷门航线或维持低位,但可能不会出现“暴跌”。

  他解释称,首先从需求端看,今年国庆假期较长,出行需求有可能集中释放;其次从供给端看,航司并未盲目增加运力;再次从政策端看,民航局将“规范航空运输市场价格行为”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行业协会推动《自律公约》。以上因素叠加,将很大程度缓解票价下行压力。

  据界面新闻了解,今年国庆黄金周还有一个新特点出现,返程高峰期不只集中在7号、8号两天,4号和5号也有一个小高峰出现。

  上述央企航司人士表示,公司内部交流过,认为这背后有多重可能的影响因素。其一是今年国庆节涵盖中秋节,10月6号恰逢中秋节,有部分人会提前赶回来在家团圆度佳节;其二是,考虑到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旅客消费意愿和消费支出没有之前那么高,不会安排这么长的行程计划,提前两三天回来还能错峰省点钱。

  “基于这个小高峰,我们也做了相应的价格策略调整,适当程度地提高机票价格。但考虑到毕竟是节中洼地,还是有不确定性,我们会尽量做好平衡,提价之后密切观察需求如何,有没有人来买。”该人士称。

  打不破的“旺丁不旺财”魔咒

  界面新闻注意到,从航旅纵横、飞猪等平台提供的数据来看,今年国庆黄金周航空出行需求上涨明显、预订量大增,但是机票价格相比往年同期并未有显著的“水涨船高”。

  航班管家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国内机票预订均价基本与同期持平,截至9月16日,2025年国庆期间,国内经济舱平均预定票价达896元,同比微增0.5%。

  同程旅行数据也表明,机票价格方面,国内机票均价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呈现“首尾高、中间低”的特征,假期首尾时段票价较高,节中票价相对较低;航旅纵横数据则显示,截至9月17日,中秋国庆假期国内航线机票平均价格约1017元。

  这意味着,哪怕是国庆超级黄金周,民航业依然摆脱不了以价换量、旺丁不旺财的收益困境。

  以今年上半年业绩为例,民航市场增收不增利的内卷竞争态势仍在持续,三大航在财报中提到,目前受市场供给不均衡、旅客结构变化、高铁冲击、全球供应链不畅等多重因素影响,经营压力依然巨大。

  就连内地最赚钱的低成本航司春秋航空(601021.SH),虽然上半年继续占领盈利榜单,净赚11.69亿元,但利润同比由涨转跌,此前同比增幅高达62.28%,今年净利却同比下滑14.11%。

  有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民航市场就形成了“以价换量”的共识,各家航司都清楚知道机票价格提不上来,那么就拼命把客座率冲上来,加大运力投放,适当牺牲一些价格。

  而三大航把价格降低、将客座率冲上去,对春秋航空这样的低成本航司来说打击比较大。因为低成本航司主打价格优势,一旦三大航把价格放低,双方价格差距有所缩小,但三大航有着更优质的服务、更有利的起降时刻,自然会吸引更多旅客,进而挤占低成本航司的市场份额。

  针对今年国庆黄金周的收益状况,韩涛告诉界面新闻,目前从数据看,尽管需求增长,国内航线由于高铁竞争,冷门线路仍将存在“以价换量”的可能,但程度较前两年明显减轻;国际航线则因部分国际航线(如东南亚、日韩)需求复苏,票价保持稳定甚至上涨。为实现“保收益”目标,航司将会采取差异化定价、拓展新兴市场、提升辅营收入的营销策略,最大程度的增加收益。

  如何熬过节后长淡季

  “国庆黄金周是民航传统旺季,面对需求高峰,航司要做的就是抓收益,确保颗粒归仓,拿到可以拿的每一分钱。”受访央企航司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不过他也提到,航空公司对国庆黄金周的重视程度是有的,但是肯定不如春运、暑运这两个时间跨度长的旺季。“坦白讲,国庆过后马上就是淡季,可能9月30号、10月1号赚的钱,到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那个时候根本没多少人坐飞机,两天就亏回去了。”前述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

  界面新闻在OTA平台搜索到,以上海至贵阳航线为例,国庆期间的经济舱机票价格基本在1300元至1900元左右,部分为经济舱全价或者经济舱9.2折。但是国庆过后10月13号,经济舱票价低至300元至600元左右,甚至不如高铁票价高。

  按照往年经验,为了熬过较长的市场淡季,航空公司通常会发起机票促销活动,推出特价机票,或是继续发售升级改良过的“随心飞”产品,尽可能填补航班上的闲置座位,避免“空飞”导致的入不敷出。

  韩涛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为了应对民航传统淡季,第一,今年有部分航空公司已经重新推出“随心飞”产品,节后可能会引起市场跟进。第二,航空公司将利用大数据分析旅客出行特征,精准推送产品。比如积极争夺学生客群,推出学生专属优惠;重点维护商务客群,推出两舱折扣,快速值机等产品;深入挖掘老年客群,推出老年专属服务产品。第三,部分航空公司与机场将协同推出空铁联运、干支联运等中转服务产品,提升区域连通性,进一步加大民航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