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是今年6月华夏理财产品规模突破万亿元之时,公司董事长苑志宏说的一句话。万亿元大关目标达成之“回响”,对于即将年满五岁的华夏理财来说意义非凡——这既是首个五年开拓进取的里程碑,又是下一个五年新征程开启的号角。
规模增速何以处于行业上游?站上万亿元规模的新台阶,下一步发展有哪些新目标?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北京专访了苑志宏。“我们依托母行,但不依赖母行,坚定不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现在我们行外代销和直销规模占比已达到60%,在全市场中最高。”渠道端受认可的背后,离不开“理财工厂”运作模式及其迭代升级。“尤其是2024年以来我们做了‘投销一体化’内部架构改革,从渠道需求到销售响应、投资配合、客户服务,整套流程效率显著提升。”
凡为过往,皆为序章。规模增长在持续,特色打法见雏形,华夏理财并不会止步于此。面对市场环境、行业竞争、客户需求等新变化,苑志宏表示,还需要不断突破现有能力圈,从产品创设能力、资产配置能力、投研能力、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协同入手,补齐短板、发挥长项,在多资产、多策略指引下,积极参与权益市场,做好科技金融,让理财资金朝着“耐心资本”角色靠拢。
“理财工厂”的销售投资联动
“从成立伊始,我们就明确了‘理财工厂’的运作模式。”苑志宏说,拆解来看,主要是规模化生产、体系化运作、精细化管理、ESG融合和金融科技赋能。近两年,华夏理财将这种模式升级迭代至2.0版本——强调定制化生产、体系化运作、标准化流程、集中化管控、ESG融合、数字化转型、产品与服务并重等七大特征。而投销一体化让升级后的“理财工厂”如虎添翼。
何为投销一体化?苑志宏娓娓道来——“过去,销售和投资是两个环节,各自的关注点和利益诉求不一致,很多时候销售人员从渠道拿回来的需求,在投资端不见得能落地。现在实行投销一体化,大家是一个团队,就会比较好地协同配合。我们对于渠道需求的响应,特别是一些差异化的需求,能够很快安排落地。另外,华夏理财还在2023年下半年成立了客户体验部,主要通过线上手段,对各家代销行形成物料和营销资源的输出,我们称之为‘加速器’。”
对于规模的增长,渠道的认可可以事半功倍,渠道的拓宽则是木本水源。苑志宏表示,开拓精神已融入全体华夏理财人的日常工作。公司高管和业务负责人们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跑代销机构。“前两周我一直在业务重点城市出差,当地代销机构对我们这两年的整体变化,尤其是投销一体化模式高度认可。”苑志宏说。
据介绍,华夏理财持续打造覆盖母行、行外代销、直销的全渠道销售体系,并致力于提升市场化发展水平,积极开拓行外代销,坚持聚焦重点产品、重点渠道和重点客户,以点带面,点面联动,通过重点突破实现全局突围。
华夏理财规模稳步增长也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苑志宏认为,大资管行业发展加速,理财行业迎来机遇期,叠加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存款向理财搬家的现象明显。
然而,作为投资者眼中的存款替代品,银行理财注定难以摆脱“稳”这个标签。
“理财产品给客户的体验不能是一会惊喜一会惊吓,需要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因此我们这个行业更加注重体系化建设,更加强调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保证最终呈现给客户的产品有稳定的品质。”苑志宏说。
在他看来,目前理财行业产品风格趋同,收益也不像公募基金那样有很大的弹性,在收益上博取竞争优势并不容易。“在产品业绩之外,能做出差异化优势的重点方向之一就是提升服务能力。给客户以陪伴,或对渠道赋能,包括信息沟通、产品路演等,都是很重要的竞争力。”苑志宏说。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
在资管行业,利率下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也是关系到底层资产调仓、资产配置策略转向的问题。
在苑志宏看来,存款利率下行会促使投资者寻求存款替代品,这让银行理财的接受度得以提升,也让其规模增长有了新引擎。不过,资产配置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特别是收盘价估值、收益平滑信托等行业“低波稳健”手段被叫停之后,这种压力变得更加突出。
“估值整改是促合规之举,有助于行业长期高质量发展,短期看会给理财公司稳定产品净值带来一定挑战。”苑志宏认为,这是产品定位与收益目标的范式重构挑战,底层资产价格波动加大,叠加合意收益水平资产供给收缩,理财公司难以再通过传统配置获取稳定收益,投资者也将直面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剧的现实。
“净值真实化显著提升了基于类型、策略、期限、底层资产组合的不同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区分度,管理人需真刀真枪提升投资能力,尤其是在信用研究、大类资产配置、衍生品运用、跨境投资及另类资产领域,需精细优化组合结构,控制波动与回撤。”苑志宏说,“简单粗放实现预期收益的模式难以为继,各家理财公司在产品、策略、投资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化就会显现出来。”
苑志宏认为,理财公司应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破局,而这需要产品设计、策略体系、需求分层、投顾服务等一整套方案跟进。
简单来说,上述方案包括:加大中长期限产品供应,让客户在波动的市场中享受到收益而非提前撤离;加强产品功能场景创新,通过消费支付、夜市理财、定投定赎、产品转让、目标止盈等设计增强客户黏性;通过“多资产+多策略”打造抵御波动的盾牌,同时清晰透明地向客户解释产品波动情况;高效响应不同渠道客户的差异化诉求,通过定制化产品匹配分层客群需求;打造“产品+投顾”的全周期陪伴,加强渠道服务人力配置,通过科技驱动和工具加持,提高渠道客户互动频率,帮助客户应对复杂市场环境,引导理性决策。
积极参与资本市场
“目前我们正在加大权益投资布局力度,一方面加快团队和能力建设,从保险资管等机构引入了优秀权益投资人才;另一方面调整内部机制,建立了与权益投资相匹配的激励机制。”苑志宏说,去年以来,市场底部不断抬升,出现了趋势性向上的势头。华夏理财主要借助指数基金配置,积极加大权益仓位。
华夏理财权益类产品“天工指数”系列已经成为该公司的一张名片。据介绍,“天工指数”产品自2023年推出以来,在引导理财资金入市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成效。
“这两年我们加大力度拓展投资策略边界。现在大家都在提多资产、多策略,其实真正落实起来是比较难的。”苑志宏说,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银行理财权益投资金额尚小,投资占比偏低。客户风险偏好相对较低,投资者大都将理财产品视为简单、低波动的资金储备池。一旦资本市场行情启动,这些资金会迅速流向公募基金等其他权益类产品。从自身来看,银行理财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权益投研框架,对中观行业和微观个股研究不够深入,权益投研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权益投资的步伐。
“现在的模式与过去的‘资金池’不一样,不是说我们看好股市,就可以拿出十个亿甚至几十个亿资金去投股市。首先你得发出能投权益的产品,客户还要认可你的策略,比如投A股还是投港股,投价值还是投成长,投科技还是投金融。这些其实不单纯是理财公司策略选择和市场判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渠道和客户的偏好和认可度的问题。”苑志宏表示,从自身能力来说,也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我们一边自己培养,一边通过从外部引进的方式,来实现能力的提升。”
对于下一步的打算,苑志宏表示,将进一步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财富保值增值,围绕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达标率和超额收益,持续丰富和拓展产品投资策略,增强资产创设业务单元业绩贡献能力,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持有体验。
练就慧眼识珠能力
“在股权投资这一块,我们起步较早。但客观地讲,规模没有达到预期。”苑志宏坦言,华夏理财在业内率先发行多只科创股权理财产品,布局专精特新企业股权投资,促进理财资金牵手科创投资。但对于长期限科创主题产品,投资者认购热情不高,销售难度较大。
不过,如今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运作模式,抑或是客户渠道,积极因素都在积聚。“现在的环境与四五年前我们刚开始做股权投资时相比,发生了许多向好变化。”苑志宏的话语中透露着期许和信心。他表示,资本市场的支撑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空间非常广阔。资金来源也在拓展,一方面来自更多高净值客户,另一方面来自机构客户带来的增量企业财富管理需求。
“我们的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过去做股权投资业务,是一个基于管理人的‘盲池’概念,这其实很难获得投资者认可。现在都是以项目或‘明池’开展,每个项目都去做尽调,再进行信息披露,投资者一目了然,销售起来难度会降低。”苑志宏说,同时,母行更加重视发展科技金融,也将为华夏理财提供更多的科创项目资源和客户渠道等方面的支持。
苑志宏还表示,未来,公司要在科技金融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形成更大突破,围绕“项目在哪、资金在哪、能力在哪”,把股权投资业务作为重点业务增长点和亮点。苑志宏表示:“股权投资需要对‘好’的项目有辨别筛选和慧眼识珠的能力,但这超出了银行理财过去的能力圈。下一步,我们要围绕一些核心产业,搭建自己的能力体系。”
苑志宏透露,在自有团队之外,还要借助外力,整合外部投研资源。“行业研究不见得自己去做,也可以去找。不见得去找券商这种卖方研究,也可能找产业研究院合作。我们先把人员架构搭建起来,实际上就是在突破自己现有的能力圈。”
据苑志宏介绍,华夏理财后续会形成体系化的机制,不管是项目筛选,还是资金来源,都将组建专门的科技金融团队来对接。通过并购贷款、科技基金股权投资、二级市场定增等方式,进一步聚焦新质生产力企业主体,引导社会资金有效转化为科技资本,以科技金融为切入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促进银行理财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助力金融强国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