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欧洲中的中企

我们总爱在城市或国家变迁的蛛丝马迹中试图找到指向产业升级或社会进化的动力和规律。

比如,是什么正在改变今天的欧洲?

国家一路向前,工业革命的遗风几轮更迭。

塞尔维亚的博尔铜矿依旧是欧洲明珠,但站在它身后的操盘手变为了紫金矿业。

波兰克拉希尼克轴承厂还是全城人的生活依靠,但将之拖离破产边缘的是湖北三环集团。

德布勒森仍是匈牙利最发达的工业城市,但工业用地的最新中标者成为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恩捷股份。

欧洲,不仅是中企出海投资的最新目的地,更因中国企业的注入加速经济转型。

用一组数据感受中国企业出海欧洲的盛况一隅——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对外出口中,欧洲占比达38%,远超其他地区。新能源汽车出口中,欧盟就占据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市场。

欧洲出海热的背后,或许我们更应该追问,中国企业的航海目的地,为何从亚细亚走向了欧罗巴。

时间倒退回2008年前,包括海尔和海信在内的第一批中企乘着“入世”的东风首次亮相世界。他们的第一站,大多都在东南亚。

个中缘由同样现实:大量的华人聚集带来和国内相似的经营环境,出海企业几乎零成本就能适应。

但市场总有见顶的一刻。当东南亚市场逐渐被瓜分殆尽,中国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对欧美的弯道超车,更大一片的价值高地自当成为新的目的地。

而欧洲是全球公认的市场和品牌的高地,世界500强企业中欧洲占比高达28%。如果说出海东南亚的第一批中企,大多是华人圈中的自产自销,那么中企扎堆欧洲,瞄准的就是被当地市场认可后品牌全球知名度能够无限放大的绝佳利好。

再者,作为全球最规范的经商市场,欧洲在全球工业标准的制定上始终走在前列。2023年欧盟一部《新电池法》的落地生效一度引起轩然大波,但事实上并未减缓中国锂电企业入欧的脚步。

这不仅是在抢夺最后的窗口期,中国企业明白,当他们在欧洲拿到绿色许可证,几乎意味着在合规层面获得了全球市场的通行证。

所以,中国企业出海方向的掉头,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出海从舒适区向深水区的主动踏入。

另一个问题是,当下为何成为中企出海欧洲的最好时机。

从欧洲数字经济策略中可以拎出一条线索。

四十年前,ICT行业还是美欧的对抗赛。

上世纪80年代,欧洲在1G技术实现商用后的不久火速成立GSM专家组,最终在2G技术的研发和产业落地上实现了对美国的赶超。

历史隐入尘烟,在5G和6G的技术竞赛上,欧盟逐渐从擂台走下观众席。不仅ICT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欧洲数字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知识产权都存在过于依赖外国的现象。

转型刻不容缓。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双重影响下,欧洲数字经济升级的十年战略中潜藏着众多的产业机会。

比如,欧盟2500亿欧元的重磅投入只为四件事——

第一,实现2030年欧盟境内至少80%的成年人具备基本的数字技能,并拥有2000万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工作人员。

第二,到2030年,欧洲所有家庭应实现千兆网络连接,所有人口密集地区实现5G网络覆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6G;欧盟生产的尖端、可持续半导体产业的产量至少占全球总产值的20%(产能效率将是目前的10倍);应建成1万个碳中和的互联网节点。

第三,到2030年,75%的欧盟企业应使用云计算服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应至少达到基本的数字化水平。

第四,到2030年,所有关键公共服务都应提供在线服务;所有公民都将能访问自己的电子医疗记录(即在网上查阅自己的就诊档案);80%的公民应使用电子身份证(e-ID)解决方案。

5G、在线病历、电子身份证,当我们司空见惯的技术产品成为数字欧洲的战略目标,欧洲大陆也将成为中国企业的最大淘金场。

再比如,能源危机席卷后,接连掀起绿色能源革命的欧洲仍在向中国企业打开大门。

宁德时代、远景动力、欣旺达代表的电池产业接连落地匈牙利也在说明一个事实:尽管绿色能源政策收紧,但欧洲城堡拒绝不了中国锂电。

1705474948324122.png

而在中企欧洲工厂大量落地的背后,工业园区数字化改造的产业机会悄然而至。

如果说欧盟2500亿欧元的投资与政策倾斜是中企出海欧洲的天时,中欧海、陆、空发达的交通版图构成了中企出海欧洲的地利,那么中欧领导人的对话增强就补齐了中企出海欧洲的第三张拼图。

自2022年底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相继访华,中欧高层交往的热潮全面开启。

2023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接连访华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出海不断协商出互利的政策环境。

到2024年初,国家主席在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比利时首相德克罗时更加强调:“中欧之间需要架更多的‘桥’”。

凡此种种,都在不断证明:一切正当时。

万里云桥乘风起

中国企业涌入欧洲时,一场科技新航海的时代革命徐徐展开。新的跨国潮汐席卷下,把中国生意做成全球生意不再是简单商品和货币之间的贸易交换。

也就是说,尽管欧洲是不遑多让的价值高地,但在中国企业站稳欧洲经济腹地之前,必须先厘清:欧洲人的心脏中流淌着的是怎样的血脉基因。

梳理自2015年以来欧盟关于数字经济的转型政策,就会发现“保障数据安全与主权”基本写在了欧盟任一数字经济相关法规的第一页。

欧洲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义,就是在保障数据主权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化转型。

换句话说,欧盟明确向来自世界的跨境企业敞开大门,但前提是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

对准备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合规监测确是一个不小的盲区。在较长时间里,中国企业出海欧洲往往采用田忌赛马般的试错机制,面临着不确定的沉没成本。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教科书就站在同行的出海队伍里。

2000年前,国内通信设备市场还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和西门子四分天下的状态。中国企业在海外强势巨头的猛攻下接连后退,“活下去”成了首要问题。

国内市场防守力有限,国内通信设备企业“被迫”国际化。在这一批出海企业中,华为从探路香港市场开始,一路辗转俄罗斯和拉美地区,接着在诺基亚、爱立信和西门子的大本营欧洲市场打了一出回马枪。

当然,在欧洲这片成熟的消费市场上,华为的进入一度被批“自取灭亡”。但中华有为的力量,历史自会证明。

从无人看好到占据欧洲电信设备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华为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以标准合规打开欧洲市场。通信产业的发展本质是由标准牵引向前,标准的合规与否直接关涉中国企业能否被欧洲市场接纳。

而华为能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晋级为“5G引领”,都起源于华为在欧洲市场的长年探索中,在标准合规层面的稳定投入。

第二,以技术创新仰攻欧洲市场。要在国际主流通信设备的本土市场立得住脚,关键是通过主动创新解决客户的既有痛点。

华为在欧洲市场先后开发出业界第一款分布式基站和SingleRAN基站,率先解决欧洲运营商基站站址难找、安装困难、耗电等一系列难题,并降低网络建设门槛,提高了建网速度。

第三,用优质服务赢得欧洲客户。2023年土耳其7.8级和7.6级强震突发,灾区内超过3000个通信站点断联亟待抢救。

华为在短短2小时内集结70名工程师建立WAR ROOM,在与当地3家供应商的合作下,仅仅用72小时就打通了土耳其生命热线,实现“在欧洲、为欧洲”的企业愿景。

但当今的出海环境与20年前截然不同。复杂多变的市场机会并不允许中国企业再花20年适应欧洲的营商环境,对他们来说,找到一套可复制的出海经验迫在眉睫。

华为云的出现,恰好及时填补上这一空白。

自2016年在欧洲发布Open Cloud和Cloud Server云服务以来,华为云逐渐成为中企合规进入欧洲市场的风险专家。

过去一年,欧洲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限制不断强化,但国内新能源汽车“卷”向国外的趋势已经无法更改。

在出海车企中,赛力斯自2020年开始就将首批经济型电动车出口至德国,并在2023年将高端电动车驶入欧洲市场。

但在登临欧洲大陆之前,赛力斯因欧盟数据保护法规限制,无法在海外实现车辆数据的传输和智能网联功能,产品竞争力一度大打折扣。

困境之中,华为云将华为20余年出海经验与之共享,并调动华为云平台资源逐条分析限制法规,拆解准入条件,在重重困难中探索出破局之路。

最后,在欧盟GDPR的法律框架下,华为云帮助赛力斯在欧洲搭建起本地服务器和运营团队,解决数据和车联网的功能掣肘,赋能赛力斯出海无忧。

解决合规问题之后的中企实现在欧洲大陆的稳步落地,降本增效就成为了企业的下一追求。

AI的热潮一度席卷至无人零售,2017年全国无人超市累计落地200家,市场累计融资额超40亿元。

随着资本的热情退却,作为国内唯一实现无感支付的新型无人店,云拿科技同样面临着下一轮的降本增效关卡。

华为云的出现,则让云拿科技在欧洲市场有了更大的底气。基于华为云的底层架构,云拿科技在云端搭建起无人零售系统,并利用AI科技进行了零售门店的三维重构,重新定义零售门店的人货场格局。

在华为云的赋能下,云拿科技单店人力成本降低60%,利润增加20%,在欧洲零售行业的市场份额也逐步扩大。

而当出海企业从扎根欧洲的阶段向深耕欧洲的方向迈进,华为云的价值入口转向企业生态伙伴的协同拓展。

在为出海企业提供一站式营销解决方案层面,有大科技选择与华为云进行生态合作。

通过加入华为云服务商生态和华为云计算技术支持,有大科技成功对接到更加丰富的联合品牌营销资源,不仅打开了新的市场机遇,同时实现虚拟技术和AI技术在内容营销上的应用落地以及在提升用户体验层面进行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的多元探索,帮助企业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沟通。

对于科大讯飞来说,华为云在生态伙伴联盟拓展上的意义更加突出。以解决语音语言沟通问题为核心业务的科大讯飞在欧洲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欧洲几十种语言的交同传?

单靠科大讯飞一己之力解决这一难题所需的成本和精力难以想象,最好的方式就是搭建一个生态联盟。在华为云的助力下,科大讯飞建立起囊括亚非欧三大洲、累计十多家技术公司在内的生态伙伴圈,推动向欧洲客户的产品和服务交付。

依托这一生态伙伴联盟的技术支持,科大讯飞成为202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运动员翻译机的官方供应商,让中国企业的社会价值通过云端走向世界。

24年时间里,华为云在欧洲累计服务超过3000家企业客户。如今站在科技新航海的出海时代,华为云继续释放出赋能中国企业出海欧洲的强大力量,在本月的中欧互联系列论坛上首次发布中欧互联“双百”行动。

所谓“双百”行动,即华为云将对100家中国品牌和100家软件伙伴开启出海欧洲全流程陪伴模式。

1705474992296359.png

实现市场准入之前,双百计划中的出海企业只要下单华为云服务即可获取1次免费安全合规风险诊断服务,扫平出海顾虑。并且,华为云还将提供产品大礼包,8款云服务产品免费使用1~12个月,让企业提前适应云上生活。

对于首次上云的新用户,华为云为新注册用户提供上云代金券。而对于迁移至华为云端的企业,华为云向企业提供应用迁移期间,涉及的云资源免费、技术支持首月免费。

借由这些服务,华为云在实现“让一部分企业先走出去”的目标上不断前进。

一个双边市场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华为云架构起的是一个双边市场。

中国企业乘着华为云直入欧洲腹地,书写新的海外商业传奇。

欧洲企业同样沿着华为云一路南下入中,分享中国数字化转型实践带来的时代红利。

所以,华为云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对中企的辅助出海,更应从中欧互联的角度找到属于华为云的时代定位。

一家企业从中国出海欧洲,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欧洲市场的开拓,还有中欧资源的协作与互通。

比如,覆盖国内外40万城市和5000多个旅游景点的天气预报APP,最美天气在2023年与华为云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双方将基于昇腾AI云服务和“盘古大模型”进行创新合作,打造天气+AI、天气+AR的新应用模式。

同时,在出海服务器搭建环节,华为云助力最美天气实现部署效率提升、按需计费,达成跨区域数据同步,有力地节约了运维成本。此外,在华为云的帮助下,最美天气也顺利完成了应用出海的合规顶层设计。

而当中国企业的出海目的地从东南亚拓展至欧洲,再到全球,华为云继续构建起“全球一张网”的宏伟蓝图,并提供了五大方面的能力,为中欧互联架起“云桥”。

1705475043583528.png

基于欧洲七大Regions,华为云面向欧洲提供110+云服务,其中爱尔兰和土耳其两大核心节点分别实现50ms覆盖欧洲和25ms覆盖土耳其。除此之外,华为云在全球范围内部署的30个Regions覆盖84个可用区,均能以50ms的时延实现极速联接,让全球地区的出海企业抬头即是华为云。

在敏捷创新方面,华为云为不同阶段的出海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云组合方案,为处于新出海阶段、出海壮大阶段和出海成熟阶段的不同企业提供差异化的云服务,在全流程陪伴的模式下助力出海企业打造差异化核心业务。

在持续增长方面,华为云与用户共享包括ICT基础设施、云服务、终端、数字能源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内的五大产业生态圈资源。并同步共享来自政企领域的本地行业洞察和本地客户连接,以及来自消费者领域的运营商和华为终端用户的流量红利及广告代理资源。

在保障合规方面,高达5%的研发经费投入让华为云建立起拥有2600+专业人员的云安全治理合规库,并获得130+全球安全合规认证,能够为企业提供20+安全合规遵从包,引导出海企业最大程度遵循欧洲GDPR等政策。

在稳健运营方面,华为云以24年的欧洲出海经验积累,建立庞大的商财税法团队和对本地文化的深刻把握,在此基础上提供7*24的全天候响应,成为出海企业的全方位贴身服务专家。

与此同时,在这样一个中欧互联的双边市场,欧企入中也在华为云的搭建下逐渐兴起。

从海外车企入中到零售品牌商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华为云通过多元化的创新互联,带动欧洲企业同步适应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节奏,让处于万里云桥两端的中欧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尾声

华为云在欧洲,本质上也是一场中国云厂商的抢滩出海。

美国调查公司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数据显示,2023年7-9月世界云市场份额中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占据着全球近7成的市场份额。

一边是国产云厂商遭受挤压的市场空间,一边是中国出海企业势不可挡的上云需求。

市场激流勇进下,华为云在中欧之间架起的万里云桥实现了三方共赢:

中国企业将在全程陪伴的模式下勇闯欧洲市场;

欧洲企业将越过山海,共享中国数字化转型实践的丰硕成果;

国产云厂商也将在华为云的引领下陆续走出亚太地区,让中国云漂洋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