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5年9月23日 —— 今日,普华永道与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高管教育在深圳共同举办拥抱东盟新机遇及东盟最新投资环境分享会。双方在分享会上联合发布了《理性决策信心上扬——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调研》报告,揭示了中国企业在东盟地区的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期望及未来商业计划。调研显示,东盟主要经济体如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已成为中资企业的热门投资地。东盟经济增长迅速,市场前景广阔,且拥有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正不断吸引中国投资者。扩大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和多元化供应链成为他们的主要投资目的。此外,多数中资企业盈利情况较好,对投资表示满意,未来计划增加在东盟的投资。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环球事务)、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关系)邓希炜教授表示:“东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一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全面落实,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坚实的制度保障。本次由普华永道与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高管教育共同完成的《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调研》报告,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应运而生。我们希望推动更多高质量、有深度的跨境投资与区域合作研究,为更多企业提供启发与助力,共同谱写中国企业与东盟合作的新篇章。”
普华永道中国全球跨境服务主管合伙人蔡凌表示:“这是今年普华永道中国继发布《中资企业信心提升稳健深耕中东市场》之后的第二份企业‘出海’信心调研报告,也是普华永道‘出海’系列研究中的重要子报告。东盟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大洋洲和亚洲的交通要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自1991年开启对话进程以来,中国和东盟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投资东盟日益成为中国投资者拓展市场、培育跨国经营能力的战略选择。中国企业不断深耕东盟市场,也为其完善产业链、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希望这份报告可以为有志于投资东盟的企业提供参考,持续为每一位开拓者赋能添翼。”
中资企业盈利情况较好,东盟市场重要性凸显
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重构的大背景下,东盟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正成为中资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普华永道于2025年7-8月对在东盟经营的中资企业展开深度调研,共有30家企业参与调研,其中制造业占三分之二,其他行业涵盖交通运输、金融、能源与化工、农业、建筑、批发零售等。总体调研结果显示,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是前三大投资目的地,分别有67%、47%和40%的受访企业在此经营。此外,超六成的企业实现盈利,八成企业对投资表示满意。聚焦中资制造企业,其出海东盟的目的较为多元,扩大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以及降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均为其重要考量。在投资方式上,95%的中资制造企业以自主投资或独资形式进入东盟市场,35%的企业选择合资合作的形式。三成的受访企业选择多种形式结合的模式。
成本和市场因素吸引投资者,政策因素成最主要挑战
总体调研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迅速且市场前景广阔(73%)、生产和经营成本低(57%)和产品容易进入其他市场(47%)是受访企业认可的东盟主要优势。在投资风险方面,政策的稳定性(80%)是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企业对政府审批程序复杂和经营成本上升也有所担忧。在运营管理方面,人才的招聘与管理是受访企业选择的首要挑战,占73%。其次为海外供应链管理和产品与服务的成本管理,均为53%。在投资东盟的中、后期,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70%)和国际化经营与管理经验不足(60%)则为主要难点。
营商环境改善,超八成企业计划增加投资
超七成的中资制造受访企业认为其所在东盟国家的营商环境较两年前有所改善,其中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向好趋势明显。超八成中资制造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对东盟增加投资,这表明中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信心保持高位。总体而言,中资企业在投资东盟时广泛期待包括人才、税收、跨境资金流动等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增强营商政策的稳定性与透明度(80%)与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70%)是企业认为有利于吸引外资的两大措施。企业对税务优惠政策(63%)、给予外资同等待遇(40%)和提高政府政策咨询的便利性(40%)等方面也较为期待。
普华永道中国南部税务市场主管合伙人王舜宜指出:“随着东盟各国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其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显著提升。东盟多国都对制造及研发活动以及成立区域总部提供不同的税收优惠,而且各国与欧美的关贸协定网络和来源地认定都不尽相同,投资者在选址时候宜做好调研和可行性评估,在充分把握税务机遇的同时管理好税务和其他方面的风险。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以可落地的洞察赋能企业战略决策,助力中资企业自信、高效地开拓东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