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行业的110多家领军企业,超过半数企业表示要在未来五年内成为行业减碳先锋,近9成企业希望达到碳治理的行业平均水平,这一信号体现出企业总体对减碳充满信心。——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上发布了《碳中和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报告,基于对化工、建材、金融、消费、物流、电子制造等重点行业调研给出上述数据。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发展部中国区负责人熊宜指出,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能源体系乃至整体经济运行方式都将面临深刻的探索与转型,并对企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到,碳中和是系统工程,企业需携手伙伴攻克减碳瓶颈。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中型企业是减碳主力军。熊宜表示,由于拥有更好的管理体系和更充分的基础条件,国企、特别是央企减碳要走在前面。但中小企业作为价值链产业链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
报告显示,从企业数量上来看,中小企业占我国工业企业的90%以上;从能源消耗来看,中小企业能耗占我国工业总能耗的25%至30%。然而,因为规模小,管理欠规范,融资难度大,以及能源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等特点,中小企业主动进行碳减排的意愿和能力相比领军企业有不小差距。
对此,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陈蔚蔚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减排基础薄弱,对现有碳排放量或将要减少多少排放量方面缺乏清晰认知。“对减碳路径不明晰和投入产出比的顾虑,成为制约企业推进减碳工作的主要因素。”她说,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的产业结构相对复杂,因此制定相关的目标时,需要更为严谨的评估和考虑。
陈蔚蔚提出,监管的达标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固然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促进减碳过程持续进行的最重要推手还是来自经济因素。如果能够实现量化节能、精益改造或循环经济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企业将有更充足的动力主动推行目标清晰的低碳化转型。
熊宜也表示,在操作层面,投入产出比成为企业减碳的重要考量。在熊宜看来,减碳过程中企业成本增加有两种途径,一是节能改造的投入成本,二是节能改造后超标,需要购买绿电或进行碳交易等,都将造成短期内成本上升。总体看,高能耗行业平均实现成本回收大约需要5至8年;如果单纯考虑某一个解决方案或产品,例如新一代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EMS+、微网等系统投入相对小,企业大约一年以内即能收回投资。
因此,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提供定制化方案,成为迫切需要,而数字化转型在这其中大有作为。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中国区CFO马晓云在服贸会上发言提出,近年来,数字化的兴起,正深刻影响着众多行业的未来发展。施耐德电气的使命是加速数字化,助推碳中和,成为客户的数字化伙伴,共同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据马晓云介绍,根据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减碳过程中作用的行业和范围的不同,施耐德电气总结了不同的工具箱组合,目的在于对内提升效率,对外适配不同企业的特点创造适合的商业模式。由于辅以数字技术的低碳化转型方法受到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规划和外部环境的高度影响,因此减碳的落地措施也有多种部署方式。
例如,想要实现企业碳审计与经验的共享,既可考虑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也可根据组织运营模式和阶段性目标,轻量化地在已有的业务管理系统中引入碳排放情况的记录与共享模块。
因此,为帮助企业清晰路径、量化投入产出以及实现碳审计碳披露,施耐德电气集中其可持续发展经验与数字化技术优势,在此次服贸会上发布了“碳中和服务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企业减碳过程中面临的顶层规划能力弱、缺乏有效技术手段、绩效成果难披露等难题,并形成了施耐德电气以顶层战略设计为先导的“四步走”碳中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第一,立足企业愿景及行业趋势,构建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其次,设立减排目标,明确减排路径,确定各项行动的优先级;第三,推动计划执行,不断优化能源采购、效率提升、环境抵消、协同供应链等维度的表现;第四,借助数字化技术持续追踪减排效果,并进行绩效披露。
此外,在能效提升方面,施耐德电气发布了新一代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EMS+,其灵活多变的模块化设计、基于实际应用场景的定制化开发和分析功能以及灵活的拖拽化操作和高效的数据处理,将协助客户在建立减碳目标、制定“双碳”规划、落实项目举措方面,实现碳效数据的追踪核算,成为企业“双碳”之路的“数字之窗”。
这也让施耐德电气吸引了更多客户。在服贸会现场,美的集团与施耐德电气正式签署集团级合作协议,就绿色智能制造及碳中和相关服务开启战略合作。在美的集团芜湖经开区美的厨热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上,施耐德电气将提供碳中和咨询服务,凭借深厚经验、技术专长以及数字化智慧运维,为这一标杆性项目实现低碳、增效、降本、安全等多种收益。
“作为可信赖的运营伙伴,施耐德电气将基于深刻的绿色智能制造专业积累及绿色能源管理洞察,赋能以美的集团为代表的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熊宜表示,“面对碳中和及智能制造等全球性的发展议题,施耐德电气也将继续与业内前沿伙伴携手,从顶层设计规划到落地实施,全面赋能企业、社会迈向未来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
(记者 王文博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