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低速风洞是“十二五”时期国家优先布局建设的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是构建我国“世界一流”国家空气动力试验设备能力体系的重大基础设施,对全面提升我国空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8359所运载平台事业部作为大型低速风洞项目分系统的主要承包单位,在项目的研制过程中,团结奋进、砥砺前行,以勇于创新、集智攻坚的工作作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民用产业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技术创新,投标一举夺魁

  大型低速风洞移动运输系统要满足数十套风洞部段的快速移动和精准对接,吨位大、套数多、悬浮姿态要求高、移动分辨率高成了摆在事业部面前的难题。为了攻克技术难题,8359所运载平台事业部抽调技术骨干组建移动运输系统项目团队,对核心技术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对接精度太高了,我们试试将气垫悬浮技术和麦克纳姆轮全向移动技术结合起来,应该能实现精准对接。”项目负责人王韡在方案讨论中提出了新的想法,而就是这创造性的建议,完美解决了精度难题,实现了风洞部段超平稳移动和高精准对接。

  为了实现移动运输系统的智能化,项目团队还采用了RFID自动识别技术,保证系统能够根据部段参数特性,自动进行气浮高度自适应调节和移动矢量方向解算,克服了人为选择可能出现错误的问题,大幅节约了运行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项目招标评审会上,8359所凭借“气垫悬浮+麦克纳姆轮全向移动” 技术方案一举夺魁,以全场最高价成功中标。

  统筹调度,力保项目进度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项目团队的节奏。受疫情影响,元件供应商面临不同程度的停产停工、人员不足、产能降低等问题,元器件到货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特殊时期,我们就采用特殊办法。”为了保障项目进度,项目团队开启远程办公模式。系统梳理元器件采购清单,每日与供应商取得联系,了解当地疫情动态、工厂生产情况和元器件预交日期,根据到货情况动态调整总装计划和流程……每一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尽量减少元器件到货时间对项目进度的影响,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制定临时系统调试方案,利用现有设备和仪器尽可能多做一些调试工作。

  通过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移动运输系统按期完成出厂验收试验,获得客户方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我所成为进度保障的标杆。

  攻坚克难,大展航天精神

  移动运输系统安装和调试是风洞建设的尾声,受疫情影响,建设进程滞后严重,为了保证首次吹风试验节点,项目团队必须提前介入,与众多参建单位同时施工。

  施工现场的条件异常艰苦,团员成员要在炎炎烈日下,步行约40分钟才能由施工现场走至基地大门口。一顿热乎的饭菜,更是要花费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才能徒步抵达。为了节约时间,团队成员每天的午餐都是方便面、火腿肠和面包,得来不易的午休时光,蚊虫叮咬又成了困扰团队成员的一大问题。

  首次吹风试验的时间越来越近,留给项目团队进行调试的时间越来越少。面对困难,项目团队没有退缩,主动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团队启动风洞部段移动紧急预案,连夜加班制作临时气动管路和控制线缆,快速搭建风洞部段移动运输系统,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完成部段移动应急调试工作。最终,在试验当天,一次性将部段移入指定位置,获得客户等各方的一致认可。

  大型低速风洞项目还在继续,各项调试试验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项目团队成员将继续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排除万难的韧劲驻守在攻坚一线,为8359所民用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文/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