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围绕“三重压力”困扰宏观,“结构改革”亟待突围主题,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煜辉、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等多位知名专家共同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刘瑞明教授代表宏观团队发布主报告。

  报告指出,宏观经济短期企稳,但风险犹存。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各部门、各地区都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部署,促使国内宏观经济短期企稳,但结构问题仍然凸显。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修复,但边际支撑力下降;二是CPI-PPI剪刀差尚未呈现明显改善趋势,实体利润空间仍然有限;三是失业率总体稳定,但结构性矛盾突出,19-24岁失业率较高 ;四是工业企业生产加快,数据呈现三大分化,第一重分化是所有制分化,在增长过程中民营不如国有,国有表现更好。第二重特征是规模分化,小企业、中小企业修复能力不强,脆弱性较大,受到的影响严重。第三重分化是上下游链条的分化,上游企业的日子较好过,而处在中下游的企业日子难过;五是整体外贸形势有所回落,局部风险闪现;六是各类信心指数稳中有忧,未来预期高度依赖政策走向。

  报告认为,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出现宏观长期下行压力。一是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从而导致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不匹配,无法去促进整个经济的循环。二是房价长期高企,使得居民不敢消费,不能消费,挤出了消费。三是公共服务的产品供给不足和不均衡。四是政府债务负担比较严重,隐形债务较多。五是面临全球失衡以及疫情国际冲突等可能引发出口疲软,需求压力大。六是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企业临时停工停产。七是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加剧,预期转向低迷,将进一步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这三重压力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自身经济长期性的问题,三重压力的核心来源是供给侧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甚至会引发货币刺激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的非意图后果。“三重压力”长期存在,局部冲击下甚至会引发“循环叠加”效应,导致下游实体经济不振,就业形势严峻,诱发局部风险外溢,未来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国际局势与国内结构失衡的冲击叠加,所可能引发的“滞涨”风险。要打破要素市场的壁垒,实现整体经济的复苏。

  报告指出,宏观经济长期面临这三重压力,不可能短期内迅速消解,为了缓解这三重压力,必须要打破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从而降低生活成本和生产的成本,推动下一步的企业的复苏和经济的增长。二是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劳动力流动壁垒。三是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四是以科研成果产权改革为核心,全面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有效率,促进生产率。五是发挥数据的作用。一方面发挥市场活力激发作用,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其组织变革和制度变革的推动能力。六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数字要素的流通环境和数字技术的监管。七是持续完善市场结构,稳步推进市场公平竞争。既要打破既有的长期存在的进入壁垒,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公平竞争。又要基于公平竞争的原则,在科学反垄断的基础上推动市场竞争结构的合理化。

  报告强调,在三重压力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要“稳增长”,确保中国经济有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增长速度。解决就业问题,从中小企业新增就业职位。要解决信心问题,需要提高中国企业、企业家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各方面宏观政策的支持,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的政策,并且要积极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