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568.jpg

墨脱这个西藏林芝境内的边陲小镇,曾被称为“高原孤岛”,是西藏东南部最为偏远的一个县,2013年10月31日通路,也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由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环境恶劣、灾害频繁,构成人们很难跨越的屏障和鸿沟,使墨脱成了高原上的”孤岛”,远离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更被外界传为一个神秘之地,被佛教徒们称为”白隅白马岗”,意为”隐秘的莲花圣地”。2015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墨脱石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墨脱县帮辛乡(波密县至墨脱县108公里处乘车32公里即到)是著名的墨脱石锅原产地,当地人将出自南迎巴瓦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位于雅江大峡谷内侧,是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藏语意为"雪电如火燃密”,又意为“直刺天空的长矛)悬崖上的“皂石”,用原始的刀具雕凿成锅。

【皂石】

墨脱的美,在于它的与世无争,也在于它贡献给世人的宝藏。墨脱石锅历史悠久,源于新石器时代,古人以石为锅,烹煮食物,容器、炊具、汤勺都就地取材。其中墨脱石锅的原材料“皂石”尤为珍贵。皂石蕴藏在雅鲁藏布江深处的悬崖峭壁上,被墨脱人打磨成食器,世代传用,已有上千年历史。墨脱石锅质地绵软,颜色以灰白色或灰褐色,具有传热快、不粘锅、不变色等优点。

皂石独产于墨脱县帮辛乡、加热萨乡、背崩乡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深处,而且仅在靠江的悬崖峭壁上。每座山的矿点只有几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一个对皂石有着敏感嗅觉的门巴族人会精确地找到矿点所在位置。山路险陡,车辆无法企及,人们每天步行数小时上山采石。每个矿点由村落里的几户男丁以“包产到户”的形式进行开采。

jlkui.jpg

以往墨脱人开采皂石全靠人力,仅仅借助简单的挖凿器具。2016年墨脱全面通电,更科学化、节约化的模具机开采代替纯手工打凿,现代技术大大提高了采石效率,而且对山体和矿洞有保护作用。不过即便如此,成功率依然不是很高。一天辛劳,一个矿点最终也只有几口石头的开采量。

墨脱是全国地质结构最不稳定的地方之一,运石之路崎岖不平,部分地方只能用人背或马驮。一到雨季,更是苦不堪言。要把原石运出墨脱就更不易了。据说,柔软的皂石在运出地处亚热带气候的墨脱之后,整个质地就会变硬,而打磨成石锅后再运出墨脱也会变得更耐用。 

679679.jpg

【神奇之处】

传说墨脱只能在当地加工,用钢刀削石,削石如泥,一旦离开墨脱,石头便坚似钢铁,墨脱石为何具有如此特性不得而知,当然,我们知道皂石的特性,这只是传说,不必当真墨脱石锅原料为世界上稀有的天然皂石,质地绵软,石锅以灰褐色、灰巴色为主色调,形状为桶形,厚23厘米,规格大小不等大锅直径大约30厘左右,中等的直径2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10厘米左右,锅底有平底和弧形两类。墨脱石锅可耐2000度高温,具有传热快、不粘锅、不变色等优点,汤汁香浓可口、后味醇厚、持久。常食石锅炖煮的食物对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等疾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食疗保健作用,是用来火锅、汤锅、煮饭、炖肉、煮菜的极佳器具。由于气候原因,每年仅七八两个月才能上山采制。上山前票备足两个月的食品和柴火,由于不通公路,制成后用耗牛和马驮下山,放入雅鲁藏布江江水中浸泡30天左右才能使用。石锅含有人体所需的锌、铁、钙、镁等16种微量元素,用的越久对人体越有益。

西藏历史上对石锅衰食特别偏爱,现在布达拉宫还完整保存着松赞工布使用过的石锅。据说历史上活佛及贵族都有自己专门使用的石锅,著名藏药七十二味珍珠丸核心工艺必须使用此锅熬制(此工艺已经获得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制作方法】

fcghr6u.jpg

墨脱县现有居民以门巴族和珞巴族为主,他们勤劳、朴实,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并且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多数是自己手工制作的。传说在远古时代,珞渝地区是个大平原,那时天上和地上都有很多珍禽异兽,而且水草丰茂,五谷丰登,但是,奴隶主贪婪而残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为了商量讨债的事,带着斧头、钻子、铁锤来到江边,在一个高度二尺的灰色皂石岩壁下搭起了一个木架,先挖了一块两个人才能抱住的大石头,又用了二十天的时间精心加工,一个皂石银终于做成了就这样第一个石锅诞生了。

现代的石锅做法是将原石砍去四楞,使之呈圆形,然后砍去多余部分,留足所需尺寸,接着用铁凿从中间向外一凿一凿地掏空,再小心地凿去锅壁上多余的部分,铲平锅壁和底部。而锅内壁则需要凿出凹凸如天梯的内纹,既有着藏区独有的美好寓意,更能增大接触面积,使石锅中的微量元素更多地与食材、汤汁相融合。

墨脱石锅的材料是皂石,有一个特性就是质地很软,用指甲轻轻一划,就可以画出一条痕迹。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石银都打着墨脱石锅的称号,其实都是普通的青石,这些石锅不仅没有药用价值,反而还有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危害性,所以购买时要谨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