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从地理名词变成科创地标,从园区向城区迈进,三十而立的张江,褪去青涩走向成熟。张江科学城“持续进化”的背后,离不开张江集团等地方国企的助力。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张江科学城内的企业登陆科创板。资料照片
7月25日,聚焦肿瘤、代谢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企业益方生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这家企业的注册地,就是张江科学城。
如果打开科创板企业分布地图,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张江这片“高光”区域。统计显示,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之际,在科创板挂牌上市的张江企业数量超过30家,以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为主,显示出张江企业的“硬核”实力。
30年来,在张江科学城这片沃土上,先后“长出”了约2.3万家企业、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179家外资研发中心,从业人员约50万,2021年企业总营收突破万亿元,呈现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
好收成源自好生态。无论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160多家市场化创投机构的金融支持,还是“张江事、张江办结”的制度环境,营造参天大树与灌木丛林共生共荣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张江一直不遗余力。
君实生物、科望医药、和铂医药、之江生物、沛嘉医疗、美迪西……经年累月,在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涛的记录册中,十几年来入驻药谷平台的企业赫然在目。
“君实生物、科望医药都曾在张江药谷平台的501房间入驻过,我们私下开玩笑——‘501是一块风水宝地’。”姜涛说。
姜涛介绍,该平台联合科学城内的高能级科研机构,比如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等,形成了1000多台套仪器设备的共享服务网络资源,初创企业到这个平台上,就可以“一站式”地享受到各种研发资源,有效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来自上海科创办的统计显示,张江科学城现有双创载体100家,孵化面积共80余万平方米,在孵项目2500余个,在孵企业从业人员5万余人,形成了“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孵化链条,是上海市双创载体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加速园区向城区蝶变 科学城亦是人文城
从浦东机场沿着华夏高架路驶向上海市区,快到中环时,远远就能看到两栋遥相呼应的在建高楼。这就是每天都在“长高”的张江地标“科学之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最高的“双子塔”。
高级商务楼宇、人才公寓、城市书房……从一片农田上崛起的张江科学城,曾经遍地实验室和工厂,这几年则变得越来越有城区味儿。
现任张江集团房产建设事业部副总经理的姜海清,2012年第一次来张江,因为开错了路,走到了一片荒地。“我心里一紧,感觉自己可能要到郊区工作了,但转念一想又有些兴奋,这说明张江还有巨大的开发量在等着我们!”姜海清说。
姜海清的判断很快得到了验证。从大企业研发中心、特色产业园到科学会堂、附属学校,在张江工作十年,他一共接手了20多个不同类型的项目,“既填补了职业空白,又见证了张江产城融合的全过程”。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张江将汇聚更多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国际化、高品质、活力开放的科创型城市副中心。
张江集团建设的张江科学会堂。资料照片
已经建成的张江科学会堂,是张江公共服务设施中的重点项目。远看这个建筑宛如一艘即将起航的航母,近看外墙上数万个不规则的三角形瓷板熠熠生辉。这个项目未来启用后,将集国际峰会、行业路演、科创大赛、文化活动、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一个开放融合的科创能量交流平台。
由园变城,意味着温馨的居住环境。目前张江的人才公寓房源达到5000余套,国际社区人才公寓一期已建成千余套,首批人才已入住,科学家公寓已拿到施工许可,马上就要开建。“十四五”期间张江科学城可提供的人才公寓面积将是现在的3倍,达到150万平方米。
上海科创办的统计显示,自2017年起,张江累计推进三轮“五个一批”重点项目257个,总投资约3800亿元。从当代艺术馆到科学城书房、张江戏剧谷,再到张江科学会堂、张江科学之门……当科技硬实力和人文软实力交融共振,一个更高阶、更具活力的一流科学城将在上海张江加快崛起。(记者 何欣荣 董雪 有之炘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