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20909091701.jpg


9月1日,辽宁省丹东市委宣传部召开第二场“丹东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国企业报》记者整理相关会议内容时发现,有关园区和产业发展的内容令人印象深刻。丹东市这十年来,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发展不动摇,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总量持续稳步提升。特别是聚焦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优势,新兴产业多点开花。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

以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为统领,丹东市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取得新成果。202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市390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7.9亿元,同比增长 16.9%;工业增加值平稳增长,同比增长6.6%。

丹东市着眼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先后制定出台了《丹东市“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关于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全市确定 91 个龙头企业,谋划83个重点项目、5个重点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满族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为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在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方面,丹东市深入落实《丹东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明确主导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 400 亿元。截至目前,丹东市1个国家级、8个省级产业园区共有工业企业1646家。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国家级)、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辽宁东港经济开发区、辽宁前阳经济开发区、辽宁凤城经济开发区5个省级以上批准设立的开发区持续发展,宽甸产业园区、汤池开发区、金山开发区、振安产业园区4个市级开发区齐头并进,其中更有规上工业企业219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 57%,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 382.98 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

丹东市牢固树立“抓园区就是抓工业强市”的理念,各园区依托地域、产业特色,瞄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已形成多产业齐头并进局面。未来,丹东市将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持续发力,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巩固并提升既已取得的成果,同时,还加速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向“专精特新”发展壮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深耕“专精特新”推进创新转型

日前,辽宁省工信厅公布了 2022 年度辽宁省“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企业名单,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丹东锐新射线仪器有限公司等 6 家企业获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至此,合作区共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24 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近年来,合作区管委会引导和扶持“专精特新”企业走特色发展路线,唱响创新发展“好声音”。

发展“专精特新”是合作区的亮点之一,实际上,合作区近年来以“项目年”为载体,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按照“小管委会+大开发公司”的工作思路,脚踏实地、奋力超越,大项目好项目加速聚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比如,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奥龙射线,相继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 LNG 气瓶专用数字成像检测系统、第一台LNG气瓶专用全自动智能式成像检测系统、第一台储罐专用平板成像检测系统等高端设备,已成为占领国内射线仪器市场份额三分之一的知名企业。

像支持奥龙射线一样,合作区管委会认真落实《丹东市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方案》,全方位大力推进仪器仪表、手表等制造业发展,鼓励各类中小企业瞄准市场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在转型中寻求突破。

东方测控以新技术为支撑,告别了过去单一的矿山机械市场,自动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企业主营产品。辽宁金洋也由生产公路机电系统,逐步向生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转型,市场销售额和占有率均稳中有升。

合作区还通过项目合作,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吸引专家院士及其团队帮助企业攻克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合作区有院士工作站6 家、专家工作站 3 家、海智专家工作站 1 家,高层次专家 300 余人,承担多个国家重大科学仪器项目,实现建站数量和运行质量同步推进。

今后,合作区将继续在项目落地上有所突破,通过调整土地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持续盘活土地,拉动园区快速发展;深化“三篇大文章”,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对外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对内主动对接企业,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包装及申报,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更多扶持。

凤城市:整合产业集群 促进“园园”合作

凤城市位于辽宁东部,地处黄海北岸,东接宽甸满族自治县,西靠岫岩满族自治县,南与丹东市振安区、东港市接壤,北与本溪满族自治县、辽阳县毗邻。

经济开发区是凤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全市项目建设的主战场,经开区在产业布局上,主要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机床等,而前阳的工业门类,主要为液压工程设备、造纸机械等,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主导产业趋同和主要产品同质化竞争。

为深化高质量发展,结合凤城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环境容量等因素,核心园主导产业定位在增压器及汽车零部件加工(增压器、汽车配件)、高端新材料加工(石墨烯、高纯氢氧化镁、大功率炭素和高端氧化钙)、食品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坐标。

在开发区总体布局的优化上,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目前开发区1个核心园+4个飞地专业园的总体布局模式,通过统筹规划、管理、建设,既突出核心园主体作用,又在矿产品加工、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飞地园区用足功夫,以此来拓宽延长产业链,促进园与园之间合作共享,从而实现产业加速集聚。

宽甸经济开发区:坚持“三度”服务 助力辖区经济

宽甸经济开发区作为丹东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城南产业园区内,秋实食品水产品及小浆果冷链加工项目、优创铝合金型材加工项目、家华康养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等主体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外,电商产业园占地 3000 平方米的宽甸物流公共配送中心项目,完全投入运营后,将切实为园区乃至周边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群众提供便捷化、高效化配送服务。

与此同时,宽甸经济开发区主动作为,坚持以“深度+温度+速度”服务企业,开展助企纾困专项行动,成立企业服务调研工作专班,由开发区负责人带队深入辖区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走访调研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情况,收集梳理并解决发展难题,助力辖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宽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通过建立政企互动机制,定期走访企业,与企业家恳谈交流,动态传送最新政策,坚持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协同推进,闲置土地摸底与闲置厂房盘活同步推进,积极解决企业运营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育壮大电商产业,积极促进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与电商产业园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蓄力增能。

宽甸经济开发区将继续聚焦重点项目,坚持“一企一策”标准,在聚焦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及时帮助企业解决交通物流、仓储配送、手续办理等问题的同时,建立了经济运行“周调度”“月总结”制度,积极发挥企业服务专员联络机制,全力为企业创造高质量发展环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东港市:发挥“三沿”优势 打造特色园区

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是全国唯一的沿江、沿海、沿边“三沿”新兴港口城市,是北黄海翼建设的核心区,是国家(丹东)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东北东部经济带的前沿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东端起点,是连接中、朝、韩、俄、日五国的交通枢纽。

东港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2021年在全省参与排名的77个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19名,先后荣获“最具影响力省级开发区”“全省发展最快开发区”“省级文明单位”等称号。

东港开发区牢固树立工业强区的发展理念,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规划“三区五园”空间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三区”即临港东区、滨海西区、大孤山园区。“五园”即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园、渔港经济区、城北物流园和大孤山产业园。东港市特色主导产业发达,确定食品加工、专用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三大主导产业。东港市为招商引资,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比如给予项目固投补贴、贷款贴息、上市补助、产业资金、人才奖励、企业用房方面等扶持。

在特色园区建设上,东港市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 3300亩,投资16亿元,是东港市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加工区,发展目标是建成集科研、生产、冷藏、贸易、物流、展示于一体的创新型、集约型、生态型现代化海洋食品科技集聚区。园区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2家,雏鹰企业12家,瞪羚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