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经开区”)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里,一辆搭载碳化硅和扁线电机的一体式电驱ET7汽车缓缓驶出产线,这款电驱是蔚来研发的全球首款集成电驱,搭载高压平台,最大电流提升了30%,损耗降低4%至6%。
距此30公里的合肥瑞普康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企业自主研发的天通卫星双向通话芯片,已应用于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产品。这样的“自研芯”,在合肥经开区并非少数。
一个个代表前沿科技的专精特新企业在合肥经开区涌现,得益于该区聚力实施的“科技+产业”行动。“通过厚植创新土壤,推动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上实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红利,全区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发展壮大。”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表示。
智改数转促升级
在制造业技术愈加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下,企业的细节突破,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保隆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位于合肥经开区的研发生产基地里,这里摆放着企业自主研发的汽车空气悬架系统,它可以根据驾驶环境自动控制车身高度、车身倾斜度和调整减震阻力,从而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此前,该系统主要由国外生产,用在很多高端车型上。保隆汽车开发出的这套系统,让更多企业用上国产智能化系统。
在培育产业的过程中,合肥市政府征集“揭榜挂帅”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合肥经开区制定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补助,按照研发费用给予补贴,全力帮助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在重大科研攻关阶段取得突破。
“在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合肥经开区引导、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合肥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利用科技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开展自动化、数字化诊断,并对企业技改、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等项目给予补贴。”保隆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贤勇说。
合肥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徐庆介绍,合肥经开区已形成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场景、配套设施的完整产业链,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80家,“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关键核心技术,均取得了突破并实现商业化应用”。
据介绍,合肥经开区以“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为引领,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该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9年的281家增长至现在的1256家,年均增长45.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数量由2018年的218家提升至973家,年均增长35.5%;高潜力科技型企业异军突起,全区已培育出市级独角兽企业32家、科技领军企业1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
随着企业研发能力的不断攀升,合肥经开区支持企业研发的投入也在水涨船高,2023年投入达到百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30.2%。在政策和资金的加持下,该区有15家企业入选安徽省研发投入百强企业,其中4家企业进入安徽省前十强,蔚来、长鑫研发投入居安徽省前两名。同时,由企业设立的各类研发机构有418家,其中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占比过半,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21家。
腾笼换鸟提效益
构筑新竞争优势,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不久前,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威胜利公司智能化新产线顺利投产,这源于合肥经开区全面推进的亩均效益改革。威胜利公司原厂区周边是医院、小区,货物运输等生产经营存在诸多限制,现退地外迁,与合肥经开区签订新厂区投资协议,总投资5亿元的新项目很快达产见效,企业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
“合肥经开区自2016年起就在安徽省率先建立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通过措施激励和差异施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合肥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徐向东介绍,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低效土地、低效企业、低效厂房处置工作,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及土地集约利用。
收回日立园区土地724亩,引进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龙讯半导体等龙头企业;引荐海尔盘活济钢日力327亩低效用地,建设海尔300万台滚筒洗衣机和150万台商用空调及海尔产城融合示范基地项目;引荐江淮大众汽车加快盘活周边1500亩用地……
在“亩均论英雄”杠杆的撬动下,合肥经开区资源要素重新“洗牌”,“寸土”生“寸金”。自2019年以来,合肥经开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31.0%,亩均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7.4%。2023年,合肥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出1483万元,亩均税收达45.6万元。
在腾笼换鸟、升级发展助力下,合肥经开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集成电路产业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近3年平均增速为131%,2023年实现产值138.8亿元,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值接连突破500亿元、600亿元大关,近3年平均增速为52.2%,集聚了大众、蔚来、江淮三大品牌,整车产量近20万辆,占安徽省近四分之一;依托大健康研究院,合肥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了20个全球顶尖高层次科研团队,吸引落地了一批创新药企,由合肥天港免疫药物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新药已获美国FDA默示许可开展临床试验。
保驾护航优环境
“产业发展是使命,营商环境是生命”,是合肥经开区始终秉持的工作理念。近年来,该区出台了一系列货真价实的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高投资吸引力和发展竞争力。
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某半导体企业,成立于2020年5月,因扩大产能及战略布局需要,该企业每年资金需求都在3000万元以上,但受营收不足限制,难以满足银行现有授信标准。合肥经开区了解到该公司资金需求后,联合金融研究机构,及时研判企业需求合理性,并根据需求特征为其精准对接地方金融组织,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缺口。
合肥经开区全面推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聚合金融服务资源,统筹“园区+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力量,建成合肥市首批科创金融工作站,通过举办科创金融对接会、金融机构总部科创座谈会以及走进上交所等活动,推动科创金融要素正向互动。同时,创新推出“星火贷”“投联贷”等科创金融产品,2023年各类财政金融产品累计放款约150亿元。该区还搭建了多层次融资体系,形成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基金丛林”,全区已设立、参股及引进基金55只,基金总规模达1553亿元。
在合肥经开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事项实现“1个工作日”在线办结。大众安徽整车制造基地(一期)从正式开工建设到首款车型预批量车下线,历时仅18个月,建设速度打破了大众集团全球纪录。
“公司自筹备上市以来,税务部门有问必答、有惑必解,积极予以政策指导,帮助我们打响了2024年合肥企业上市‘第一枪’。”合肥雪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徐园生说。今年1月11日,创立于合肥经开区的雪祺电气在深交所主板上市交易,这家主要从事冰箱和商用展示柜研发、生产和制造的企业正重整行装,昂首扬帆驶入资本市场“新蓝海”。
据介绍,合肥经开区根据税收规模、产业结构等要素,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配套提供“税务管家团队”,税务专员随时待命,提供靶向服务、精准服务、管家服务,实现“企业一吹哨,服务马上到”。
为了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合肥经开区还在城市生活配套和环境国际化上下功夫,现代街区、高端商圈拔地而起,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纷至沓来,让聚集在这里的各类产业人才生活更舒心。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企业创新发展的土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齐头并进,让合肥经开区的高质量发展步伐越发稳健有力。截至目前,合肥经开区已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5家。此外,合肥经开区先后有4家企业入列“全球灯塔工厂”,建成10个省级智能工厂、37个省级数字化车间。在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合肥经开区蝉联全国第六位,居长三角地区第三位,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十行列。 (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