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9月份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设立以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迎来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我国自贸试验区从“1”扩容到“21”,形成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并复制推广,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从190项减至27项。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建设通过制度创新为我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在稳外资稳外贸和推动各地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得以复制推广
自贸试验区跨越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商务部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涵盖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多个领域类型。从复制推广的路径和方式看,既有集中复制推广,也有部门自主复制推广,切实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全国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和金融制度创新,把我国的营商环境、贸易投资的便利性和金融业务的国际化程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规模广域式设置自贸试验区,创下了三个之最,即国内开放程度最高、国内制度创新最多、国内营商环境最优。
以海南的探索成果为例,2018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启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制度创新案例134项,其中8项被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6项得到国务院大督查表扬。在有效探索的带动下,海南全省的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得到了长足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海南全省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6%,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产业升级态势较好。同时,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保持蓬勃发展势头。4月份,海南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188.1亿元,同比增长14.1%,单月进出口连续第三十个月正增长。
金融创新先行先试
各地自贸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在金融创新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比如,在离岸人民币债券方面,海南自由贸易港继2022年发行首笔地方蓝色离岸人民币债后,2023年3月份又成功发行首笔海南自由贸易港离岸人民币可持续发展债券。
在国际结算业务方面,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保理业务、首笔跨行再保理业务落地天津自贸试验区。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布全国首个省级ESG评价指南及成果。
“各个自贸试验区在金融创新中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核心目标,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在跨境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不仅增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而且还推动了区域金融业的发展,同时还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肖本华表示。
宋向清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致力于打造金融开放枢纽门户,行动早,创新力度大,创新效果好。其允许设立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外商独资人身险公司等,极大地提高了外资高水平投资上海的兴趣和信心。
“尤其是上海支持自贸区离岸债券创新推广,缓解了自贸区企业资金紧张,而且深化了上海资本市场与境外市场的互联互通。”宋向清表示。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谢后勤认为,各地自贸试验区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积极探索金融制度创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为金融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
助力外贸外资保稳提质
各项金融创新的首发和推广,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为各地外贸外资保稳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在福建自贸试验区,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业务在厦门片区实施以来,已有60多家企业在试点银行办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业务。得益于这项政策,相关企业在外汇结算方面成功实现了降本增效。
宋向清认为,自贸试验区(港)金融制度创新不仅使金融业自身活力大增,效能大增,而且大大促进了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使一大批民生项目得到优化,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数字经济转型发展和绿色环保事业的进阶。
肖本华表示,为助力外贸外资保稳提质,一方面,要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广大中小外贸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烦、融资慢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强化跨境支付清算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水平。
“未来的金融创新方向主要是推进金融科技发展和科技金融提升,让金融为科技赋能,为创新增彩,为产业进阶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力。”宋向清表示,同时,还要重点打造科技型金融体系,让科技为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高效性提供能量。(刘萌 韩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