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序时进度,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动贸易便利、深化金融开放,激发自贸试验区经济活力
“分段结算,为企业节省了不少运输成本!”不久前,安徽轻工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献友收到了来自庐州海关的退税告知书。
为了更好地发挥改革创新举措在稳外资、稳外贸中的积极作用,切实为企业减税降负,庐州海关进行“一单到底、两段结算”运费机制改革。安徽轻工公司进口的棉纱搭乘合肥中欧班列专列运回,按照分段结算,合肥中欧班列境内段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为公司省下了一笔钱。据了解,这趟货运共为企业减免税费2.05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
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这块“试验田”上,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今年一季度,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在贸易便利、金融开放、产业融合、营商环境等领域开展探索突破,安徽自贸试验区形成了20项创新举措。
在贸易便利化领域,合肥片区打造跨境电商全流程数据共享模式,大幅提升了跨境电商出口中转效率,节约中转时间24小时、年节约资金成本约500万元;蚌埠片区开展出口货物退(免)税备案单证无纸化试点,大幅降低了办税成本。在金融开放创新领域,合肥片区针对初创期科创企业较多的情况,创新建立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模式,一季度有55家科创企业批量获得授信支持,授信额1.6亿元。
“目前,有两项外贸便利化政策优先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试点实施。一项是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试点企业对外付汇只需提交一张汇款申请书,业务办理时间大大缩短;另一项是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应用试点,在出口应收账款融资场景为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的基础上,又推动了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场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真实性审核的效率。”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副行长、省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张燕介绍,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4个月以来,为区内企业办理业务204笔,金额3204万美元。
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合肥片区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改革,大幅缩短科技成果转化时长,目前赋权试点储备项目20余个,并搭建首个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基层服务站,创新知识产权定价及融资评估体系。
推广经验成果、优化营商环境,联动创新区加快建设步伐
去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第一批6个联动创新区获批建设,亳州、阜阳、滁州、马鞍山、宣城、安庆6市复制推广278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经验和44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探索形成了一批创新举措,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亳州联动区创新试点“税信通”,以“纳税信用”为支点,为A级纳税人提供37项联合激励措施。近日,一封来自亳州市美伦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感谢信由公司财务会计侯保蕾送到了亳州经济开发区税务局。亳州市美伦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瓦楞纸,近年来随着市场扩大和产能增长,公司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正当侯保蕾多方寻找贷款渠道时,亳州经济开发区税务局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上门,介绍“税信通”相关情况。
银行工作人员仅对该公司的A级纳税信用和资金流水进行必要确认,办理流程现场就推进到授信额度测算环节。侯保蕾告诉记者,在手机金融App上提交申请后,当天100万元的贷款就到了公司账户,“零手续环节,零等待时长,税务部门、金融部门的服务精准匹配了我们的发展需求。”
阜阳联动区采用5G网络、远程音视频录像等方式,解决企业出口货物待检时间长、运营效能低等问题;滁州联动区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新模式,实现“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马鞍山联动区推出“标准地”2.0版出让模式,做到“拿地即开工”,推进了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宣城联动区设立科技担保风险专门补偿资金池,为辖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成效突出,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
“大胆试、自主改。目前滁州已复制推广了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多元创新培育海内外跨境电商集散基地、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模式、合伙企业财产份额出质登记制度、科创企业信用贷款新模式等9项制度创新成果。”滁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主动承接长三角各自贸试验区尤其是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溢出辐射效应,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滁州明确了64项试点任务,2021年已实施20%,今年计划实施50%,并谋划建设联动创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承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工作。
实施协同发展、强化法治护航,驱动自贸试验区高标准建设
深空探测实验室、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合肥片区,中欧班列运营网络首次延伸至老挝万象和越南河内……发挥“试验田”优势,不断创新突破,今年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进出口4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3%;新增注册企业3646家,同比增长1.1倍;签约入驻亿元以上项目110个,协议引资额1425亿元人民币。
不久前,淮北、宿州、淮南、六安、铜陵、池州、黄山7市获批设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联动创新区,标志着安徽自贸试验区以外的13个市全部设立了联动创新区,形成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全省协同发展“一盘棋”局面。“联动创新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省自贸办将积极指导第二批联动创新区内复制推广国家层面6批次278项改革试点经验、最佳实践案例以及安徽自贸试验区第一批44项改革试点经验,让联动创新区共享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红利。”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说。
为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提供法治保障,3月25日,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开启我省自贸试验区新的发展之路。《条例》明确,在投资开放与贸易便利方面,自贸试验区应依法放宽外商投资领域,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应积极参与并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等创新平台,探索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融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刘光认为,《条例》的出台在我省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是市场主体将迎来利好,“比如在审批环节,最大限度精简审批事项、评估事项和下放审批权限,开展‘一业一证一码’改革,实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提升了企业开办、企业注销便利化服务水平。对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本报记者 彭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