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是20世纪新崛起的工业体系,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高度密集的高端产业,科技含量非常高,集工业技术之大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实力。航天三江早在10年前就着手布局发展航天产业,其中快舟系列火箭开创了中国航天领域的多项第一。

7月12-13日,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汉开幕,由航天三江研制的快舟系列火箭再次亮相。据悉,该系列火箭秉承创新驱动,致力于打造多款主力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实现发射任务“又好又快”不断发力。同时,瞄准未来发展,航天三江还在航天产业链布局上谋篇。

发力:实现发射任务“又快又好”

6月9日,快舟一号甲火箭刚刚将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通信试验卫星“龙江三号”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本年度第二次发射。今年下半年,快舟系列火箭还将开展8-10次发射任务,有望打破去年纪录。

作为我国现役发射次数最多的固体运载火箭,快舟无疑是“明星”产品。“只需一块硬实地面,仅用一台笔记本,一人一车即可完成发射任务……”快舟火箭以其制造快、发射快、入轨快的显著特点,已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新名片。

据悉,快舟火箭目前已采用通用化模块化设计、应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了“通用化”货架产品快速选配,可以大幅缩短制造加工周期。同时,数字化质量管控系统实现了实时信息互通,加之批量化生产制造等多种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火箭的快速制造。

以数字化质量管控系统为例,在火箭装配过程中,工程师只需举着装有一种特定应用程序的平板电脑,时不时给火箭拍个照,就能引导工程师不遗漏地逐项完成每一项工艺流程。“不担心出错,也不用人工分析数据,总装测试做完之后立马就能生成分析报告。”快舟一号甲火箭结构副主任设计师黄小青说,新技术省去了以往每个工程师按照工艺流程操作,拿着厚厚的表格逐项核对、拍照记录、进行大量计算的工作。

目前,快舟火箭采用车载发射方式,也就意味着随时随地可完成发射任务。理论上只需要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硬实地面,一人一车即可完成发射任务,不需要复杂的发射塔架,不需要推进剂供给加注设备,简化了发射保障设施。同时,火箭的设计已采用标准化通用接口,能够实现快速总装对接。普通火箭发射准备周期通常需要30天,快舟火箭可以在7天内完成发射准备,到达指定位置后3个小时内就可完成发射任务。

“我们仅用一台笔记本即可完成快舟火箭的发射控制,大幅提升了火箭使用便利性,实现快速点火。”快舟一号甲火箭电气副主任设计师纪涛介绍,通过创新性采用常温动力上面级技术,可实现多次启动点火,有力提升了载荷入轨的灵活性。

未来:打造“中国商业航天第三极”

未来,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的发展,将瞄准对时效性和定制化要求较高的微小型卫星细分发射市场,同时通过大规模批量生产不断降低发射成本。2022年12月,运载能力为快舟一号甲5倍的快舟十一号火箭成功完成发射,该型火箭运载系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更好匹配中短期微小卫星快速发射和组网需求。

据悉,在本次论坛上,航天三江所属火箭公司承办了“航天运输系统”分论坛,11位来自相关企业和机构的专家,从运载火箭、运输系统、商业模式、解决方案及政策机制等角度对未来航天运输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展望和交流。“不久的将来,火箭发射服务履约模式也将深度变革,通过采用‘火箭大规模批产组批进场贮存+卫星进场选择合适适配器与火箭对接测试发射’的新型履约模式,有望将履约周期缩短到1周。”火箭公司总体专业副总设计师范威在分论坛上作报告时指出。    

面对广阔的太空市场需求,航天三江正在布局谋划新的未来,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丰富快舟运载火箭型谱,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面向微小卫星提供快速响应的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带动相关产业聚集发展;加快推进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液体运载火箭金属、复合材料结构件数字制造、智能化制造转型升级以及液体发动机试车试验能力建设,形成快舟系列绿色新型运载火箭型谱。

此外,航天三江还将依托已有的卫星设计、星座建设、系统管理、星座运营、卫星应用全产业链工程大系统抓总能力,大力拓展空间信息应用服务,以“通导遥”数据融合应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化进程;发挥航天三江在商业航天领域“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切实打造主导产业鲜明、要素自动吸附、人才流动聚集、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航天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勇当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主力军,打造“中国商业航天第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