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我们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颁布实施以来,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加速推进,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当前,一些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比较单一,过度依赖于资源开发以及劳动力输出,导致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村人才流失等问题。以及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接下来将对当前乡村振兴实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当前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第一,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小农户增收引领受限。乡村产业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创新和优化手段,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乡村产业融合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业内部结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农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力不足,以及二三产业对农业的支持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其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度以及层次不够深入,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再次,乡村产业融合在引领农户增收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一方面,农业产业链短以及非农产业割裂的问题仍然存在,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空间。另一方面,虽然“农业+”模式已经开始得到应用,但在很多地方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和有效实施。除此之外,此外,在推进乡村振兴,融合乡村产业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生态、文化、经济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提高关注。然而,当前在融合乡村产业的过程中,这些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利用,不仅不利于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还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制约。

第二,乡村生态存在问题。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生态破坏问题不容忽视。当前一些村民在建房、种植和生产活动中,存在违反规定、无序开发等问题,导致乡村的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甚至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其次,资源浪费问题也相当突出。比如,当前农村地区一些作物秸秆如稻草、玉米秆常常被随意堆放或焚烧,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也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严峻。在当前的乡村环境中,存在着多种污染源,这些污染源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对水体、土壤以及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比如,当前农村当中存在较多的生活垃圾,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回收系统,大量的生活垃圾会被随意丢弃或堆放在自然环境中,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更为严重的是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第三,没有重视乡村文化和乡村价值。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不能仅仅关注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然而,当前大部分农村中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即许多年轻人由于对乡村生活没有深刻体验,导致其更倾向于城市生活,忽视了乡村的本身具有文化以及价值。在此背景下所建设的项目往往都脱离了乡村价值体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第一,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高效融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人多地少国家来说,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应该站在产业业态的高度,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理念为指导,努力打破产业间的壁垒,推动产业间的深度融合。首先,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升整个价值链。通过优化农产品加工流程和技术,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还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其次,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也是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产值和效益,还能提升就业吸引能力。例如,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业态,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乡村体验,同时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此外,应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社会化生态农业发展,全面考虑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促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实现融合,形成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开发和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根据当地的资源开发农业多功能以及促使其实现多元价值。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第二,建立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示范带。首先,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进行打通。通过对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特色、乡村的区位特点、各村的产业基础以及目标人群的消费市场变化等进行深入挖掘,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着重开发与之相关的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还能为乡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村镇等项目,都是与当地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的产业形态。通过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还能为乡村注入更多的活力。其次,应该更加对农村资源环境进行保护。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经济的繁荣,更涉及到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重新思考和构建乡村发展的模式。通过构建一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以及鼓励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产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开发。另一方面,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人,他们的态度和行动对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比如加强环保教育、鼓励农民参与环保活动等。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农民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农民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从而构建一个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资源。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推动力,在建设过程中应深度挖掘并利用乡村优秀文化。首先,应该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传承以及利用。借助各类组织和平台,开设农耕文化课程,提高农民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以及现代新媒体手段也是推广农耕文化的好方法。因此,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动画等方式,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深入体验和理解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这样,村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还能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共同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其次,还应该对公共文化建设提供重视。通过加强公共文化阵地管理,对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立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及通过加强乡村特色文化供给,根据当其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促使农村居民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上述措施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为全要素推进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杨党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王国灿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