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人智能技术兴起,航天科工三院8359所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地面装备智能化、无人化水平,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五室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所党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将创新摆在优先位置,带领全室党员群众锐意进取,以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先锋”党员突击队的故事是五室党支部在创新路上不断迈进的一个缩影。
初启征程,破冰行动
在接到无人机回收项目攻关任务后,五室认真研究分析,认为该项目对无人机地面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及可靠性要求极高,对核心技术的牵引非常大,因此,组建党员突击队积极策划,大胆提出了涉及多项关键技术的方案。在组织首次论证会后,团队发现部分分系统的指标很难实现,技术风险非常大,但这并没有影响突击队拿下此项目的决心,面对这个不仅是入局无人机回收领域,更是无人机地面装备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项目。队员们搜集国内外论文资料、积极与多家高校进行技术交流,走访参观各公司相关产品,在进行多轮方案论证后,将核心分系统及关键技术进行梳理后,难题再一次摊在了面前。关键平台有的厂家价格高,技术封锁;有的厂家评估技术指标高、风险大,团队一时间没了方向。“别人能干,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干?都在起步期,基础技术我们都具备,也谈不上完全重头学,培养别人不如栽培自己!”项目负责人吴向阳副所长铿锵有力的发言重新燃起大家的斗志。就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奠定了该项目走关键技术自主攻关的方向。
拨云见日,上下求索
突击队员多数是入所三年以内的航天新兵,在室领导带领下,每个人主动请缨认领一个方向,开始了学习钻研之路。白天“调研+讨论”,晚上“刷课+仿真”一时间成了大家的固定节奏,打铁还得自身硬,大家边做方案边学习迭代,两个月后拿出了让客户满意的总体方案。
方案通过评审容不得队员们庆祝太久,因为紧随其后的就是技术攻关阶段,起步阶段的艰辛至今仍令队员们感慨万分:缺试验条件,就自己设计搭建;缺场地,积极联系科保部门进行调试间改造;缺经验,就多方调研公司、高校,学习开发经验。“一穷二白”的局面很快就被这群锐意创新、敢想善为的党员先锋们合力打破,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针对柔性缓冲的问题,指标实现难度太大,“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李晓栋对比了几种现有方案后发现均不能满足要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底行不行,理论计算和仿真方法要摸索,试验验证更是必不可缺!”。倪小川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同一材料加工后的拉伸系数各不相同,为了得到真实系数,团队先后对多种材料单体和不同加工方式的成品进行了拉伸试验,与理论设计进行对比,终于给出了真实的参数范围。刚入职的新党员唐旭勇挑重担,先后完成了多种方案建模和上百次的仿真迭代,终于为最终方案提供了准确的模型参数。为了验证关键部位承力效果,张铱翔主动承担了模拟工装的设计,拿着模型找了几家加工厂,报价都在十几万以上。“作为试验装置,成本太高了,肯定还有优化的空间!”他根据低成本型材特点,迅速修改设计,最终全尺寸工装成本降低了近十倍,为项目节省了大量的经费。
在上百次的试验后,得到的试验数据终于满足总体指标要求,试验数据和仿真结果高度一致,阶段性试验取得了成功。“这块儿增加了一个新功能,您试试看,操作切换是否方便?”“这个模块现有的功能不满足咱们使用,我再想想办法,不能这样凑合!”贾华宇负责的前端软件是系统人机交互的窗口,面对大量接口需求,他都能迅速改进设计,大幅提升了系统可视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