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提出,增强对小微企业法人服务能力,加大首贷、续贷投放,积极开发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推广随借随还的循环贷模式。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年均增长达20%以上。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减税降费、推动普惠金融建设一系列政策助力下,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民营经济活力与动力显著提升,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资金结构看,在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任重而道远。数据显示,近七成小微企业有信贷需求,其中仅20%左右企业可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小微企业仍面临着很大的融资压力。背后的原因是传统信贷模式下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加之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及市场化应用仍不完善,无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导致普惠金融作用受限。

  直接融资端也仍存在诸多堵点。资本市场方面,面向小微企业的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和北交所,仍存在上市门槛较高、流动性不足、差异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且,受制于资本市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仍存在的短板以及我国股权融资整体规模、单项投资额等规模较小,风险容忍度较低,直接融资支持小微企业发挥作用仍然受限。

  目前,宏观政策端已为小微企业跨越经济周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未来,助力小微企业迈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融资端看,仍需靠改革的手段,解决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间接融资端,聚焦传统信贷模式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动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发挥。以写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为目标,积极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完善业务服务体系,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其他经济数据生产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以更高、更权威的金融数据集聚枢纽和领先的数据信息服务平台,高效实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数据统筹共享。深化信用数据开发利用,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数字化改造,丰富银行信贷产品,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产业链供应链重点环节创新企业。

  直接融资端,向制度建设进一步求质增效,加大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开源”。以推进全面注册制走深走实为重要抓手,以交易机制、退市程序、权益保障机制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与可持续活跃度。债券融资方面,在稳妥化解现存债券违约风险的同时,加强债券市场化机制改革,提高对小微企业增信支持;创新债券融资工具,丰富多样化的债券融资产品,加快资产证券化发展,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债券融资。

  在直接融资的重要增量即股权融资方面,要优化制度政策供给,完善资本供给结构。全面落实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创新财税制度,完善配套规则和机制,对创投基金实施差异化监管安排;充分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创业投资力量对优质小微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畅通科技型私募创投基金的退出渠道,激发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信心和活力。

  持续完善投资生态闭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综合考虑行业、市值、财务指标等不同特征,在不同市场板块进行区别设计,并加快区域性股权市场与高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债券市场统一等,为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创造更加广阔的退出通道和退出空间,为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打开多元渠道,引导长期资金流向具有创新潜力的优质企业。

  还要持续完善面向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全面提升资本赋能作用。在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违规成本,为小微企业创造良性融资市场生态的同时,拓展财务顾问服务、再融资服务、并购服务等,建立早期融资、创新发展、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融资服务市场。

  (作者田 轩 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