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是享誉世界的“春城”,这里不只气候宜人,也宜商宜业。当下,昆明正聚焦“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以法治护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 “投资沃土、温馨春城”。

昆明一景。易鹏涛 摄

人大持续监督促进

营商环境优化

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如何在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中当好排头兵,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2022年初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一个特殊而备受关注的议题——《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提交大会审议。经来自全市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共同审议,大会作出关于《〈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议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这意味着昆明将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形成营商环境建设强大合力。

《决议》出台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改进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服务质效,全市投资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满意度实现较大提高,营商环境建设总体进步明显。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执法检查、启动“百名人大代表营商环境监督主题活动”,持续开展监督。全面彻底清理2022年以前制定实施的影响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对不一致、不衔接、不配套的问题及时研究修改。加快出台具有昆明特色的优化营商环境办法,研究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享有依法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提供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晓专门主持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对营商环境监督方面的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对人大代表营商环境监督员反馈的意见建议研究办理情况进行检查。一个议案、一个决议、一次执法检查、一个主题活动、一次法律规章制度清理、一次重大事项通报会、一次座谈会、一次监督检查……在一系列“硬核”举措和行动推动下,全市进一步补齐营商环境建设短板,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各级各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对照《决议》,对7件现行规范性文件开展“废、改”工作,355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清单制管理,制定实施《昆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昆明市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及各相关领域配套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探索设立

“办不成事”“办不了事”窗口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及时、高效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昆明积极探索,在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办不成事”窗口。五华区人民法院积极创新,在全省法院系统设置首个“办不了事”窗口,兜底受理和解决企业群众办事时遇到的难题,着力解决政务服务的痛点、堵点、难点。

在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 “办不成事”窗口设置在大厅中间的醒目区域。工作人员介绍,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2023年1月在大厅创新设立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专区,服务专区集“办不成事咨询、营商环境投诉、惠企政策落实、投资服务代办”四大功能为一体,以“服务+”打通办事堵点,致力于把“办不成的事”办得成、办得好。服务专区集中受理群众、企业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精准施策,破解难题,提供兜底服务;畅通营商环境投诉渠道,靠前倾听、解决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在投资兴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用工对接、金融支持等服务,实现政策措施问得清、接得了、办得成,推动各类惠企政策从“到处找、多头跑”向“一窗找、一门办”转变,助力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开展投资项目免费帮办代办服务,优先审批、快速办结,全程跟踪。

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图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服务专区成立至今,已解决“办不成事”78件,受理投诉35条,惠企政策咨询723次,为全区投资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等提供帮办代办服务805次。

五华区人民法院多年来收案数高居全省前列,法官开庭、调证、执行等任务异常繁重,在办公室的时间相对较少,有时候当事人在法院找不到法官,如再遇到部分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当事人就觉得法院“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为解决这一问题,五华区人民法院2021年5月28日挂牌成立全省法院系统首个“办不了事”窗口,对疑难事项,由窗口兜底处理。“‘办不了事’窗口设立后,既便利了当事人,也对法院工作人员形成‘倒逼’机制,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五华区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办不了事”窗口运行以来,受理办理各项事项 1378 件,其中咨询案件情况1190件,信访投诉178件,接待8人以上群体来访咨询事项10件。“在这些受理的问题中,大多数都是常规问题,真正属于‘办不了的事’是极少数。当然,并非所有办不了的事都能通过‘办不了事’窗口解决,但为民服务的真谛就在于不该办的事坚决不办,能办的事坚决办成。”五华区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

昆明已设置

“办不成事”窗口317个

据了解,昆明正积极发挥政务服务职能作用,把“办不成事”窗口作为政务服务的前沿哨、群众呼声的传声筒。目前,全市共设置“办不成事”窗口317个,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

与普通办事窗口相比,“办不成事”窗口更注重解决政务服务中的梗阻难题,聚焦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全市各县(市)区探索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后,结合实际实行专窗、专班、专人轮流“坐窗问诊”,围绕“受理、研判、交办、办结、评价、总结、归档”7个办理流程,受理政务服务中非法律法规、政策限制原因,应受理却未受理、应办成却未办成的相关问题,帮群众和企业把 “很难办”的事办成、办好。

昆明还不断健全机制,规范运行,让“小窗口”连接“大平台”,现已制定《昆明市政务服务中心投诉(“办不成事”)处理工作制度》,建立“1+7”清单化办理流程制度体系,明确窗口设置、办理流程、回访、评价等规定,建立包括收集受理、协调对接、交办督办、答复反馈、改进提升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对“办不成事”窗口交办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采取每日巡查、定期抽查、专项检查、回访等方式明察暗访,“线上+线下”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努力做到反映事项100%响应、可办事项100%办结、办结事项100%满意。

为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

提供重要支撑

为高效服务群众企业,真正做到事事有回应,“办不成事”窗口在收到群众诉求后,会迅速启动工作流程,根据反映问题的具体情况分类处置。对涉及部门多、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积极综合协调,明确牵头部门,强化跨部门协作,联动有关单位推进办理。对办理流程复杂、办事指南不清晰不准确的,督促相关部门立即整改、限时办理,并定期梳理分析,推动相关部门进一步精简相关材料、优化审批流程。对服务态度不端正、服务意识差等造成的问题,将其纳入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考核范畴,倒逼工作人员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对法律法规政策明确“不能办”的事项,由工作人员协同相关单位(窗口)负责人做好解释疏导,取得企业、群众的理解。

政务服务中心作为直接服务企业和群众的窗口,是政企政民沟通的桥梁纽带,服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更为昆明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提供重要支撑。“‘办不成事’窗口的设置,旨在提供最便捷、通畅和无梗阻的政务服务,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同时建立闭环的跟踪处理机制,更精准地服务办事群众,做好兜底服务。”市政务服务局副局长郑连刚说。昆明通过“办不成事”窗口的设置,反向查找办理不畅、服务不优的问题,倒逼各部门优化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减少提交材料。目前,昆明持续推进“一窗通办”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化,市、县、乡、村四级已实现“一窗受理”全覆盖,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9.77%,全程网办率98.19%,全市共办件1470万余件。

“‘办不成事’窗口,名字就让人眼前一亮,这样贴心、周全的服务也让群众心生暖意。”身为一名民营企业家,省人大代表毛良在走访中切实感受到昆明营商环境的变化。他表示,昆明正以“小窗口”带动政务服务创新升级,从点滴做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了企业家们在昆投资兴业、扎根发展的信心。

原标题:《317个“办不成事”窗口助力昆明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