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主体,也是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走专精特新发展壮大之路

  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

  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专业化指产品(含服务)的专门性、生产工艺的专业性、技术的专有性和产品在细分市场中的专业化发展优势;精细化指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色化指产品的个性特色;新颖化指产品与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多、最具创新活力的经营主体,广泛分布于各细分领域,是产业链配套、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学研合作、就业吸纳的关键主体。截至2022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比2018年末增长51%。2022年平均每天新设企业2.38万户,是2018年的1.3倍。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我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三个层次,代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创新型中小企业处于“种子企业”阶段,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是优质中小企业体系的“塔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处于“瞪羚企业”阶段,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经营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体系的“塔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处于“独角兽企业”阶段,位于基础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是优质中小企业体系的“塔尖”。

  目前,全国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2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2万家。这些优质中小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产业链强链稳链固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持续培育,还将涌现出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部分企业将成长为创新型领军企业,为我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多处于制造业行业、聚焦细分领域或产品、聚集效应明显。与全球同类企业相比,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发展时间较短,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成长期,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创新驱动特征明显。超四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高技术领域。二是主业特色鲜明。超六成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工业基础领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三是加速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超九成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工信部通过“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走专精特新发展壮大之路。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带动作用,累计设立31只子基金,投资项目1100多个。其中,200多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在获得投资后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此同时,坚持部门联动、政策协同,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将继续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系统升级,依靠自主研发和原创技术驱动,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竞争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形成先进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为稳经济、强创新、扩就业、惠民生提供坚实支撑。

  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转型升级?

  张熠天(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所研究总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践证明,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能够实现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双提升,进而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通过“上云用云”等数字化手段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模式业态创新发展。传统企业生产通常面临来自人力、供应链、库存、设备、物流等各方协同的压力,因此能够开展组织、业务、资源等在线配置、协同运作的企业就表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由于许多企业平时并未注重远程智慧办公平台的搭建,同时也并未实现智能化管理,面对突发事件时,就会暴露组织架构不清晰、难以快速准确调整计划方案、运营管理混乱等问题。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上云,能以较低成本获取大型企业使用的IT专业化服务,以平台化、开放式的发展模式加快弥补发展基础与关键技术短板,借助云技术快速实现业务和管理效率提升,实现商业模式创新,进而增强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

  传统制造业企业主要以线下业务为主,随着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向实体端拓展业务,暴露出传统企业获客能力弱、经营模式单一、供应链运转难等短板。能否实现向“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转变,成为当前许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转型升级并非简单地将线下内容转移至线上,而是通过互联网线上手段进行业务拓展、客户价值提升,以及订单、物流和配送综合管理等,打造“人、货、场、资”全链路商业模式,真正实现企业品牌和服务升级。

  例如,企业线下场景“搬家”线上。面对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冲击,原本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能够以线上流量冲抵线下业务受到的影响,数字化程度不高的企业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及时开发线上平台,将一部分业务由线下直接搬至线上,并及时谋划新型业务,探索线上到线下(O2O)、用户直连制造(C2M)等,找到业务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通过“共享制造”,能够降低专精特新企业运营成本,高效率实现提质降本增效。专精特新企业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围绕用户需求、制造资源、生产能力等环节,推动设计、制造、供应和服务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整合和配置分散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最大化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

  具体来看,“共享制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制造能力共享。通过制造能力共享,制造体系中研发、设计、制造、运输、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将汇聚到共享平台当中,大规模企业用户的参与加上生态化运营,能有效减少制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制约,以及企业之间、供应链之间的交互成本。企业通过共享平台,参与到众包生产、网络化协同制造中去,并根据自身产能同时接受多个订单,以较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收益。二是制造资源共享。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放资源,基于制造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云服务、生产设备、工厂生产线、办公空间、工人等资源上线。专精特新企业可以通过以租代买、按时付费等方式,低成本共享大企业的优质制造资源,有效降低云服务系统、工厂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

  例如,企业基于“淘工厂”平台实现与电商卖家的精准供销和资源共享。当前,制造型企业普遍面临产品淡旺季产能不平衡、资金周转慢、滞销、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现金流压力大,销售淡季产能浪费。通过入驻“淘工厂”平台,企业能够实现与入驻平台电商卖家的信息匹配、交易对接和资源共享,面向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充分释放企业产能、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期发展模式。某家入驻“淘工厂”平台的企业通过“线上交易、到货回款”的模式,将回款周期降低到一周,机器开机率由原来的60%上升为90%以上。同时,企业的主要业务由线下转为线上,从原有的大批量订单转变为小批量个性化订单,提高了企业整体的柔性化生产能力。

  融资支持加快培育步伐

  在满足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各地有哪些做法和经验?

  许可(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副研究员):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最早是工信部于2011年提出的,并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近年来,我国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主要分布在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但由于专精特新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治理结构待完善、社会信用有限等情况,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育、市场推广等方面面临发展瓶颈。突破这些瓶颈的关键就是解决好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为满足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需求,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积极开展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各地及相关金融机构也多管齐下,从政策、产品、服务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2023年上半年,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增长速度为20.4%,累计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约占A股已上市企业的30%。近年来,在解决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拓展融资渠道,强化政策扶持。一方面,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创设专精特新企业专板。山东省推动2家区域性股权市场(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建设专精特新专板。截至今年6月末,累计挂牌专精特新企业1552家,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各类融资33亿元。另一方面,设立专精特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投资。福建省在专精特新产业基金方面发力,2021年募集并登记了该省首只专精特新基金,由兴业证券全资设立的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兴证创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发起并管理。目前,该基金已完成对富兰光学、厦门睿云联、纳路环保、天智合晶、宝益科技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投资。

  第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优化,开发匹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特色融资产品。一方面,推出专门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产品,简化审批流程。北京银行制定“专精特新·千亿行动”工作方案,推出线上化信用贷款产品“领航e贷”,提供无需固定资产担保的、最高1000万额度可随借随还的贷款,并实现从申请、审批、签约、放款的全流程线上化操作。目前,“领航e贷”贷款规模突破100亿元,已累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1500余家。另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转变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用评价标准,从以财务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信用评价体系转变为以成长性为核心的系统性评价。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推出《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专精特新客群打分卡》,借助大数据和模型风控实现对专精特新客群企业资信水平的数字化呈现,加大企业研发实力与知识产权等在授信评价中的权重。截至今年5月末,专精特新企业总授信规模达211.47亿元,新批复专精特新企业授信83户。

  第三,构建专精特新全流程公共服务体系,化解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各地广泛建立了含有融资功能在内的专精特新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力求实现各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企业信息共享。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实现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应配尽配、全员覆盖。另一方面,开展各类对接交流活动,既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服务,也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撑。2022年以来,浙江省连续开展120余场“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参与企业1.8万余家,对接融资额1025亿元,对接专业人才1297名,项目落地意向437个。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