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杨欢

  2022年工业增加值4.9万亿元,占全省GDP的40%,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毋庸置疑;今年上半年实现经济增量3556亿元,GDP增速达6.6%,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最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共有795家企业入围,总量达到1504家,占全国的1/5。

  上述三组数据直白地勾勒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制造强省的硬实力,非常契合“苏大强”的人设。

  而在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看来,江苏人虽然一般不太用“苏大强”这种形容,但从这个称呼中,他看到了大家对江苏的一种喜爱和很多期待。

  “‘强富美高’是总书记给(江苏)擘画的蓝图,强是摆在首位的。首先要实现经济上强。”信长星强调,经济上强,首先得要实体经济强,否则不可能称其为强。

  实体经济、制造强省,这是江苏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所在。今年7月,江苏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1650”产业体系建设,吹响了“江苏制造再出发”的号角。

  9月16日晚,央视财经频道《对话》特别策划“经济新担当”系列走进江苏,邀请来自江苏省有关厅局、省内代表企业、省内外专家学者,一同探寻江苏制造的密码。

  在节目中,信长星表示,“我倒觉得没什么密码,都是摆在明处的东西”,“如果说有什么密码的话,他们今天都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城市进化论注意到,台下就坐的不仅有江苏多家知名企业代表,还有科技研发人员、一线产业工人。用信长星的话说,江苏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大家齐心协力,相信江苏作为制造强省一定会越来越强。”

  基本盘:传统产业不能“一退了之”

  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发祥地,江苏以占全国1%的面积和6%的人口,为全国贡献了11%的工业利润,真·工业强省。

  “江苏的制造业是从近代的民族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的国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包括大量的外资经济,它是一直传承下来的。”

  信长星细数道,41个工业门类差一个开采,制造业31个门类全覆盖,同时还有5个产业的营收超过万亿元,并且“这5个行业加起来就达到13万亿元”,所以江苏经济的“老家底是厚的”。

  与此同时,一大批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也在形成新的强支撑。信长星说,在此前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上,江苏只有700多家入选,“今年来了个大丰收”,最新一轮有795家,加起来就有1504家。

  更重要的是,这部分专精特新背后,还有60万个工业企业,而整个江苏的市场主体数量已经超过1400万户——对照8500万常住人口计算,约等于平均每6个人里就对应1个市场主体。

  信长星特别提到,过去总以为苏南活力很强,真正到了江苏以后发现,苏北一些地方现在也有不少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势头还不错,“经济均衡性比较好”让他感到非常高兴。

  在他看来,老底子、新支撑,加上好环境,就构成了江苏产业发展的“沃土”。下一步要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继续“走在前、做示范”,江苏还必须聚焦“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三个关键词,扎扎实实推进、潜下心来做事。

  针对外界对传统产业“今不如昔”的担忧,信长星也在节目上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提到,在江苏的规上工业中,传统产业的营收占比超过六成、利润超过五成,并且提供了工业门类七成以上的就业岗位。因此,对江苏来说,传统产业是必须坚守的一个基本盘,“这是老家底,不能丢。”

  在他看来,传统产业只是起步早,传承了下来,那些所谓“夕阳产业”的论调,则是在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

  “到底它是先进还是落后,那不是看这个产业,而是看你在这个产业中处的价值链是低端还是中端、高端。在技术上、工艺上你是处在什么位置。”信长星强调,面(对)传统产业,不是把它都当落后产能一退了之,而是要让它焕发新活力。

  新活力:推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在江苏,纺织业的“升级迭代”有力地证明了传统产业“不传统”,是时候扔掉刻板印象了。

  “我们是从1992年开始村办企业起家的,目前形成了纺织、石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体系。”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汉根在节目中表示,“我们(现在)在连云港投资了大炼化,(以)大炼化为平台,往新能源、新材料方面转型”。

  据悉,盛虹目前的新兴碳纤维原料产能达到178万吨,全国第一;在光伏产业链的胶膜材料领域,目前产能为30万吨,占全球市场的20%以上;用废旧塑料瓶做的再生纤维产能达到50万吨,目前约占全球市场的50%。

  这家民企500强企业用亲身经历清晰地描绘了一条与时俱进的成长路径——先把传统产业做精做透,再往产业链上游走,并不断向高端迈进。

  盛虹新材料产业基地 资料图来源:经济参考报

  信长星表示,“就是要推动它们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去发展。”在他看来,企业追求的是利润,为此它们一定会不断追求创新,“这是天性,是一种内在的冲动。”

  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老王牌”焕发新生命力,江苏今年拿出12亿元,针对企业的共性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信长星提到,从需求端来看,最急迫的是给企业进行免费会诊,根据生产线的特征应该怎样进行“智改数转”,分门别类地搞一些示范工厂、示范车间,然后再组织其他企业去参观,看适不适合,如果不适合再具体改进。

  尽管转型过程中,企业们各有各的“妙招”,信长星认为,共性的“几步棋”大家都走得比较好——

  首先是苦练内功,自己要有两下子,搞技术创新,打造杀手锏,“这是最根本性的东西”;

  其次是数字赋能,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第三步是拓展市场,面向国内市场的同时要走向国际市场,“(到)大海中去学游泳、去比拼”。

  在他看来,“比拼”中碰到难题也不用怕,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行,回过头来再搞研发,再搞革新,不断地去一步步地往中高端去走,这样才摔打得出来。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走着走着淘汰的,这也是市场规律。市场是不相信眼泪的。”信长星说。

  新优势:打造产业发展的强磁力场

  如果把传统产业比作江苏的老家底、基本盘,新兴产业就是增长点、增长极。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江苏独占10席,居全国第一,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包括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无锡物联网、徐州工程机械、常州新型碳材料、苏州纳米新材料、苏州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苏锡通高端纺织、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泰连锡生物医药等集群。

  以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的碳纤维为例,以前由于产量有限,只能用在一些小众产品上,现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江苏已经能做到批量生产,成本下降后应用场景也会随之增多,比如当地一家工厂就用碳纤维做出了大桥的斜拉索和一些结构材料。

  信长星在节目中特别提到,他去张家港看了一个做储氢罐的,就是用的碳纤维。5公斤氢可以跑600~700公里,但是传统的罐体本身有300~400公斤,现在内胆用金属,外面再加一层碳纤维,可以大大减轻储氢罐的重量,这就解决了储氢的一大难题。

  又如在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培育上,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认为,从2006年提出至今,政府主要是认认真真干了两件事,即构筑产业链和营造产业生态——

  首先是招才引智。园区十几年来聚集了一批海内外归国创业的团队,国家评定的顶尖人才苏州占全国的25%;

  其次是建平台。围绕研发、孵化、临床前加速等环节建立一大批平台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三是各地都会做的,打好政策组合拳。利用自贸区这个平台积极先行先试,为企业研发生产打通了很多痛点堵点。

  “这些企业来了以后就会在这里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反应。”沈觅表示,目前园区已集聚了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生物医药企业,包括24家上市公司。

  尽管生物医药已经初具规模,新材料2022年产值达到1.45万亿元,但按照“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要求,信长星表示,还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梳理,“国家需要什么,我们有什么优势”,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形成集聚发展的强磁力场。

  “总书记说要在延链补链强链上要有新作为,我的理解就是要巩固我们传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打造新优势。”他表示,这种新优势首先是一种集聚优势,打造产业发展的强磁力场;第二叫主峰优势,引导和推动企业往产业链中高端去走;第三个,安全性很重要,要增强产业的韧性,“产业链不能掉链子”。

  新期待:链主企业要有“头马担当”

  今年7月,江苏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1650”产业体系建设被摆到了突出位置。

  “我们有16个产业集群、50个产业链,这50个产业链都在推进。而且每个产业链都要选出5个左右的链主、准链主,然后再选20家骨干企业、100家左右重点企业,选完了以后就交给他们产业自己去打造这个链。”

  在信长星看来,链主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尤为关键,类似火车头,要带动、引领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地在延链补链强链上有新作为,“被选为链主、准链主,一定别把它当帽子,要当作一份责任。”

  曾在高原工作过的信长星,还在节目中特别提到了“头马”,他希望链主企业的企业家要有一点“头马”的担当——

  首先要负责探路,要看把马队带向哪里。第二是引领,带领整个马队往前走。第三还要负责守护,夜间其他马都睡了,但头马过几个时辰就会起来,围着马队转一圈看看有没有野兽,要是野兽来了,它第一个冲上去。

  这是江苏对于链主企业的新期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企业不重要,恰恰相反,掌握“独门绝技”的企业大量存在。

  根据工信部门统计,江苏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七成以上都是在细分领域深耕10年以上,五成以上参加过行业标准制定,三成以上承担过省级以上的重点科技项目、研发项目,每个企业平均拥有专利55个。

  信长星在调研中还发现,不少企业从厂门口看,并不知道它是干啥的,进去以后发现它不得了,“哪怕企业再小它都有一个专利墙。”

  各怀本领的企业聚在一起,“拼”成了配套协同能力足够强劲的江苏制造。

  一个例子是,今年5月,中国商飞董事长贺东风、总经理周新民一行赴江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被问及到底“看好江苏什么”时,对方表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配套能力强,“在这儿做什么都能找到配套”。有的一个产业园区就是一个产业链,有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不过,信长星也注意到,江苏目前的头部企业相对还是少了,需要培育更多品牌。他强调,江苏在产业链上不光要自己循环起来,要有很强的韧性,同时也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全国各个产业链来做配套。

  对于未来发展,信长星透露,江苏已梳理了10个左右将来能致力于打造的未来产业,包括未来网络通信、前沿新材料、深海及空天的开发等,但目前还处在谋划阶段,需要投入研发力量,扎扎实实做功课、练基本功。

  “要有耐心。”他说,“一旦成熟,产业风口到来的时候,江苏必须在这些赛道上要有一席之地,要有新作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