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津冀和粤港澳都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均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这两个特殊的区域都有特殊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不断丰富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些区域的发展战略。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两个区域的发展,既要造福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又要在国家发展中贡献特别的积极因素。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统筹探索人口资源密集地区优化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发挥粤港澳的综合优势,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协调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让港澳深度融入祖国发展大局,保持港澳的长期稳定。

二、京津冀和粤港澳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广阔

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两个优势可以互补的地区,合作前景非常广阔。这两个地区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也是创新能力比较强、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可以在互学、互鉴、互享中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优势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国家赋予北京的“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现在,北京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五子”联动之中的一个“子”来推动,并且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在交通、生态、产业领域重点突破,并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在加速构建,而且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特点。

2023年,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部署了250多项任务,涉及的领域非常多,概括起来就是“一核疏解、两翼联动、三圈构建”。其中,“一核疏解”,就是北京作为核心要进一步疏解非首都功能;“两翼联动”,就是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要“两翼”联动;“三圈构建”,就是要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三个圈层——通勤圈、功能圈和产业圈。同时,还要在四个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即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要继续实现新突破。另外,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也很明显。

京津冀三地有很多的优势可以互补。除北京之外,天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制造业基础比较雄厚,比如天上飞的“大火箭”,海里游的“天鲲号”,虚拟空间里奔跑的“飞腾麒麟”等。河北的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相对充裕,产业基础比较好,经济体量比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北京和河北都跨过了4万亿量级,这也是京津冀的优势。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区位优势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研发和转化能力突出,创新要素比较聚集。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澳门多元文化交流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9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化水平比较领先。

(三)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

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虽然这两个城市群在空间距离上相对较远,但是合作的空间非常大。因此,这两大城市群要加强合作,并且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要以产业协同为实体内容,让企业唱主角。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现在,京津冀地区正在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产业链协同联动。在这方面,京津冀可以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协同联动,为产业增长拓展新空间,也为企业发展拓展新市场。

第二,加强科技合作,促进成果转化落地。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可以做很多文章,两地区可以互为市场、互为资源、互为客户,互为技术新场景的应用对象。

第三,建立加强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机制。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和机制,深化交流合作,促进互学互鉴,推动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取得新发展,迈出新步伐,收获新成效。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  刘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