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河北三河,曾以“睡城”而闻名:这里高楼林立,数十万“北漂”在此买房安家,房地产业一度异常繁荣。最火爆时,三河市房地产业投资占比约47%、税收占比近60%。

  受规划限制,包括三河在内的廊坊市北三县,一度建设用地紧缺,产业项目落地难。昔日“睡城”,如何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摆脱“房地产依赖症”,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土地严重紧缺

“睡城”转型迫在眉睫

  漫步在三河市燕郊燕顺路上,放眼望去,就像进入一座“水泥森林”:道路两侧,二三十层的高楼密密麻麻,一些大型小区住户高达四五万人。作为近百万人口聚集地,燕郊大部分居民是外来人口,其中不少人每天钟摆一样,北京上班、燕郊睡觉。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燕郊却是房地产长期“一业独大”,成为环京楼市风向标。房地产畸形繁荣,虽然使三河经济实力多年位居河北前列,但也带来隐忧: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受限,产业结构失衡。

  为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廊坊北三县(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2016年实施规划管控,此后又实施严格楼市调控政策,以往“贴边发展”“大建睡城”的老路走不通了。以三河为例,2016年至2018年,三河未供应城镇住宅用地,楼市年交易量从5.1万多套,断崖式下跌至不到1万套,经济发展也因楼市“冰封”面临压力。

  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为区域协同发展明确了方向。按照有关要求,北三县开发强度不得超过30%。然而,一些区域目前开发强度已达33%,“减量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逐步向北三县延伸。2019年和2020年,北京与廊坊北三县集中签约80多个合作项目,意向投资额超500亿元,项目涵盖高新技术产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创意、装备制造等领域。今年5月,三河在北京通州举办项目推介会,总投资1335亿元的项目签约。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些产业疏解项目,在北三县部分区域曾面临“落地难”问题。一方面,北三县土地资源紧缺,北京“放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一些产业疏解项目缺少承接空间;另一方面,当地一些“濒危”工业企业厂房、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

  面对难题,一场“腾笼换鸟”行动在北三县展开。三河市委书记刘连杰说,当地着力打破房地产依赖症,鼓励引导企业盘活闲置厂房、土地,大力发展科创园、产业园,引进优质产业项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借助京津冀国家战略

闲置厂房变身科创园

  在兴远高科科创园沃尔德弗河北仪表科技有限公司,应用于智慧农业的一台台仪器仪表走下产线,销往全国。“这里配套服务好,企业拎包入驻、轻资产运营,能够快速投产达效,抢抓市场机遇。”公司负责人鲍晨光说。

  走进科创园,记者看到,园区配套了服务企业的各类“共享”设施,包括会议室、数字演播室、咖啡厅等会议展览设施,以及人才公寓、商务酒店、超市、理发店、洗衣店、健身房、员工餐厅等生活设施。

  “让老板省心、让企业省钱、让员工方便。企业需要哪些服务,园区基本都能提供。”兴远高科科创园负责人刘永成说,除了提供办公和生产空间,园区还能提供财务、税务、法律咨询、创业辅导、投融资、京牌商务车租赁等服务。

  目前,兴远高科已入驻科技型企业80多家,大部分来自北京。二期扩建项目是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今年将陆续投用。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这家有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名号的科创园,是由下马的高耗能项目“腾笼换鸟”转型而来的。

  兴远高科是三河市科创园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闲置厂房二次利用等多种模式,三河目前已建成19个科创园,入驻企业780多家,大部分为北京投资企业,亩均投资达400万元、年亩均税收50万元。去年,入园企业利税18.2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27.2%。

  “工业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要3年。企业入驻科创园,可省去征地、规划、建设等环节,拎包入驻几个月即可投运,满足了‘时间就是效益’的强烈需求。”刘连杰说。

产业承接有平台

转型升级添引擎

  建设科创园,为三河市承接产业项目拓展了新空间。当地27家科创园全部建成后,总建筑面积达428万平方米,预计可容纳企业2800多家。原有“一房独大”产业格局正逐步打破,实体经济迎来发展良机。

  为实现产业聚集,一批科创园由“招项目”升级为“招产业”,实现专业化运营。三河市岩峰汽车产业园聚集了9家汽车类企业。其中,莱尼线束公司入驻1年后就实现投产达效,去年产值达30亿元。河北鼎盛投资集团盘活了一处烂尾项目370多亩闲置土地,正在打造3D打印产业聚集区。

  依托科创园,大批新项目纷至沓来,原有“濒危”企业也转型成为产业园运营商,实现“涅槃重生”:兴业智谷科创园由关停水泥企业转型而来,目前已引进11家科技型企业,去年纳税3200多万元;产业园运营商中南高科盘活近百亩闲置土地,亩均投资达650万元;裕泰纺织、宏达轧钢等“濒危”工业企业,向商业服务业转型;韵达公司租赁香河县多维钢构公司闲置厂房,建成快递物流基地;大厂县一家铸造企业厂房改建成县域特产电商基地,一家大豆油加工厂被奥霖汽车产业园取代,项目投资约10亿元……

  为推动科创园发展,三河市近年来制定近30项惠企政策,累计向企业发放技改、研发补贴、科技创新等奖励扶持资金3.4亿元;拓宽园区和企业融资渠道,三年来各科创园和入驻企业获得贷款650多亿元;推动企业争列“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三河市科创园入驻各类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57家,拥有各类专利技术1742项、占全市70%,成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重要引擎。

  少造房子,多建厂子,北京边上的“睡城”正逐步摆脱房地产依赖症。“十三五”期间,三河市房地产业投资占比由46.5%下降至20.4%,税收占比由57.4%下降至30.4%;工业税收占比由16.7%上升至26.9%;服务业(不含房地产)投资占比由27.7%上升至50.9%,税收占比由14.7%上升至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