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后,绿色金融体系成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绿色金融份额将持续扩大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企业从生产、消费和循环再利用等多个方面的一场变革,也是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 推动社会资源的再配置,金融机构也会面临巨大的商业投资机会和新的业务增长点。央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6.5%,比一季度末高1.9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79万亿元和2.58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绿色金融未来不仅会成为主流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星银行在这一方面深有体会,数据表明2020年展星银行完成了50笔可持续性贷款,总额共计约96亿新元,较前一年的53亿新元增长了约81%,其中包括42亿新元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贷款。星展集团企业机构银行董事总经理兼主管陈淑珊表示:“这一变化显示出可持续发展相关融资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今年,星展银行决定将2024年在包括绿色贷款、过渡贷款、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贷款和可再生融资方面的融资目标,从最初的200亿新元增加一倍以上至2024年的500亿新元,致力于确保到2022年运营净零碳排放。”

央行数据显示,要实现中国的气候目标以及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国际承诺,每年需要3万亿至4万亿元人民币的绿色投资,财政支出只能覆盖10%~15%左右的投资。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利用市场资金来弥补,政府也已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绿色金融提供相关的服务和产品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从而推动实体经济低碳转型方向发展,能够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环保和保护生态环境,引导企业注重绿色环保、提升绿色意识,引导消费者加强自身环保意识和关注绿色消费、绿色投资。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将ESG纳入到业务中。(ESG是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一种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疫情防控、节能环保等意识深入人心,ESG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企业不再将它作为务虚的衡量标准,归其原因是ESG已成为投资者评估风险和成长机会的流行指标,通过观测企业ESG评级来评估投资对象在绿色环保、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对企业是否符合长期投资作出判断,良好的ESG表现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困难,这也导致企业在转型融资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如何更好的帮助企业转型融资,陈淑珊表示,星展银行对此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2020年星展银行推出《可持续发展和转型融资框架与分类法》,将可持续融资分为四大类,第一种类型是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这类融资对于资金用途有着明确和详细的规定。星展中国企业及机构银行业务主管、董事总经理郑思祯介绍:“这一类资金必须用于某一个指定的绿色项目,且该项目是否绿色并非企业说了算,必须由第三方进行相关的认证。”

第二种类型为可持续融资,规定了资金用于绿色发展项目或对可持续发展有贡献的项目,在具体项目的审核标准和适用范围较第一类型稍微宽松。

第三种类型为可持续发展挂钩融资,可以挂钩贷款,也可以挂钩债券。该项融资在资金用途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详细规定,企业可以按照自身发展进行分配。但是,债券发行公司或企业借款人必须给银行和投资者一个清楚而明确的指标。郑思祯说:“这一类企业自己设定在未来的多少年内完成某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某个具体项目的进度,也可以是某个经营数字中的绿色含量,由银行做贷后追踪。企业达不到标准就要付出成本,比如发债时仅得到了5bp的优惠,没达到指标可能会因此反加20bp的成本,得不偿失。这一机制既表现出银行对企业的信任,也给企业以约束,这是一种互信。”

第四种类为转型融资。获得这类融资的企业通常有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想法,但还未明确实施方向。这类融资虽然要求更为宽松,但数额会减少,时长也会更紧凑。

郑思祯认为,所有行业都可以发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债券,银行的任务正是按照企业所在的行业和所处的实际情况,予以匹配适合融资类型。

虽然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较晚,已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但相比国际上其它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有些许的不足。经过政府及央行不断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制定较为成熟的相关法案、政策、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体系后,绿色金融将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