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十四五”时期阶段性任务,按照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六个新”的目标要求,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个方面设置了20个主要指标,进一步细化实化量化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主要指标的新变化释放出未来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等新信号。

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是:

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二是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三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五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六是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七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八是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九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以上“六个新”的主要目标,将通过具体经济指标加以落实。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依据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按照定性为主、蕴含定量原则,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5个方面设置了20项主要指标。同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正文章节还提出了20项量化章节指标。

(一)20项主要指标

在经济发展方面设置3项预期性指标:GDP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在创新驱动方面设置3项预期性指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强度力争高于“十三五”时期;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在民生福祉方面设置7项指标。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不超过5.5%,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3.2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为预期性指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为约束性指标。

在绿色生态方面设置5项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18%,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森林覆盖率达到24.1%。

在安全保障方面设置2项约束性指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低于6.5亿吨,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不低于46亿吨标准煤。

此外,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正文章节中还提出了20项量化指标,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等。

(二)主要指标解读

一是关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蕴含着未来15年我国GDP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四五”时期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使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GDP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充分考虑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复杂性,有利于更加积极、主动、从容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增强发展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简单地以GDP增速论英雄,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对经济增长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并不意味着经济工作中不设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相对于五年来说,年度形势较易研判,因此在年度工作中,可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运行状况等,更加科学合理地提出年度增长目标,具体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确定。

二是关于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指标。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和人力资本水平。“十三五”时期,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8%,与GDP增长同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在“十三五”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充分体现了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导向,有利于将人口数量红利转为人力资本红利。“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经济发展需要更多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

三是关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指标。该指标是城镇化领域的国际通用指标,有利于客观反映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十三五”时期,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7.3%提高到63.9%。“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提高幅度将略低于“十三五”时期,因为人口老龄化的变化,预计城镇常住人口增加超过70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左右。

四是关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指标。这一指标可综合反映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24426亿元,占GDP比重2.4%。“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 时期实际”,体现了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位置的导向。

五是关于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设置该指标,有利于真实反映专利资源的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引导发明专利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

六是关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部小类。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客观反映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引导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将加快创新应用,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达10%。

七是关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指标。“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延续了“十二五”以来的政策导向。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个方面把居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十三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万元增至3.2万元,年均实际增长5.6%,同期GDP年均实际增长5.8%。“十四五”时期,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及通过土地和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等途径,预计可实现这一目标。

八是关于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该指标是反映就业形势的国际通用指标,已逐步运行成熟,可实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平稳过渡。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继续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2017-2020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0%、4.9%、5.2%。“十四五”时期,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增加和城镇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劳动参与率等因素,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增进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可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九是关于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年增至10.8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达到12年的目标,未来平均每五年提高0.4年。“十四五”时期,通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措施,使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可达11.3年。

十是关于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指标。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加强医师队伍建设。“十三五”时期,我国执业(助理)医师数从304万人增至40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21人增至2.90人。“十四五”时期,在近些年快速增长基础上,综合考虑医学高校招生规模等因素,2025 年执业(助理)医师数可达450万人左右,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2人。

十一是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指标。设置该指标,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夯实城乡居民养老的最基本保障。“十三五”时期,基本养老保险参编人数从8.58亿增至9.99亿,2020年基本养老参保率超过92%。“十四五”时期,应按照应保尽保、自愿参保原则,基本实现法定参保人员全覆盖。考虑到参保人员基数已经较大、少数人口自愿选择不参保等因素,预计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可达95%。

十二是关于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指标。随着“三孩”政策的落地,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十四五”时期,通过加快建设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各地增加托育服务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综合性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等措施,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可达4.5个,托位总数扩大640万个。

十三是关于人均预期寿命指标。“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增至77.3岁。按照近年来每5年提高1岁左右的增长趋势,综合采取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等措施,预计“十四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可提高1岁,也能够促进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30年达到79岁的目标。

十四是关于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指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2%。由于产业结构偏重、投资占比偏高、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倍左右、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下降空间仍然较大。“十四五”时期,在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的情况下,为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要求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14%。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弹性变化趋势,预计“十四五”时期单位GDP能耗可降低13.4%-14.2%。据此,将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值设定为13.5%。

十五是关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和产业绿色转型,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担当。“十三五”时期,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8%,2020年低比2005年降低48.4%。按照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新承诺目标倒推,“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需降低17.6%。“十四五”时期,通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可推动“十四五”时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这与单位GDP能耗降低13.5%、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左右的目标是衔接一致的。

十六是关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指标。在“十三五”时期所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的要求提出“十四五”时期目标。

十七、十八是关于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指标、森林覆盖率指标。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

十九是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标。这是安全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保障粮食供应是我国安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20年粮食消费量为7.4亿吨左右,统筹考虑总人口增长、畜牧业发展和工业用粮等因素,预计2025年将达到7.5亿吨左右,其中谷物消费量超过6亿吨。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稻谷、小麦、玉米等三种粮食产量需超过5.9亿吨,加上大豆及其他粮食作物,“十四五”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达到6.5亿吨以上。“十四五”时期,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等措施,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升。按照供需大体平衡、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将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值定为不低于6.5 亿吨。

二十是关于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标。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提高国内能源供给能力。是体现我们安全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产量从36.2亿吨标准煤增至40.2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从84.4%降至80.7%,其间曾降至78.4%。预计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4.5亿-55亿吨标准煤,按84%左右的自给率把握,国内能源产量需达46亿吨标准煤以上。“十四五”时期,通过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发展风光水核等非化石能源、促进煤炭向先进产能集中等措施,预计2025年国内能源产量可达47亿吨标准煤。按照坚决守住底线并引导节能降耗的原则,将2025年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值设定为不低于46亿吨标准煤。

以上这些指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要求,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对接;坚持远近结合的原则,“远”则衔接2035年远景目标,“近”则与“十三五”规划指标充分衔接。具体指标的设定,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紧扣“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任务,设置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指标,突出指标的代表性和可测性,充分体现激励约束导向作用。未来,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紧扣历史走向,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指导,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