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充分研判“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和特征,立足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将总领“十四五”时期三农事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着眼于2035年,描绘了一幅“旱涝保收、生活无忧、山清水秀、尊老爱幼”的美好图景;着手于2025年,提出了17个量化指标,对8个方面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一是夯基础保供给。围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农业协同发展、农业抗风险能力等工作,实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二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围绕科技创新、种业振兴、农机装备、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工作,实施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工程。三是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乡村产业布局、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农村创业创新等工作,实施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四是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硬”的方面围绕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数字乡村,实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软”的方面围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消费,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六是乡村治理,建设文明和谐乡村。围绕乡村治理体系、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程。七是做好有效衔接。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程。八是深化改革。围绕城乡要素循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实施新一轮农村改革推进工程。

  顶层设计已做好,接下来重在抓落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认识论上要坚持全局视野、历史眼光,在方法论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首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全局,甚至是决定国家现代化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其次,要以历史的眼光深刻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我们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并重,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覆盖面越来越全;从“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内涵越来越丰富。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标准,要立足国情农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步实现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和治理的现代化。

  再次,要以务实的姿态推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项工作。《规划》特别指出,要立足国情农情,遵循规律,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区域差异巨大,有的地方已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率先为全国探路,有的地方才刚刚摆脱贫困,不能一刀切、也不可能齐头并进。刚刚脱贫的地方要着力做好衔接,大部分地方要对标任务目标稳步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