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经过了几百年的后工业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革,主要面临四大近代难题: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粮食安全、困难立地。富碳农业可以为解决这四大难题提供思路。
当前,人类已经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努力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但最根本的还是占70%的海洋文明。海洋本来是综合二氧化碳的平衡点,由于近300年的工业革命,陆地上因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周期变化的气通量达到每年 12000 亿吨,大气与海洋的二氧化碳气体交换每年可达到9000亿吨。也就是说海洋能容纳近900亿吨二氧化碳,却容纳了12000亿吨二氧化碳,过量的二氧化碳使海水变酸不能正常工作,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北极逐渐融化,同时逆向地往天空聚集。因此,《巴黎协定》中所有首脑签字,2030年前一定要全球温度降低2℃,最少要保证降低1.5℃,否则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温度大幅提高。2021年,美国死亡谷最高地面温度已经达到81度,从人体生存角度来讲,这样的温度对人体伤害极大。高温会使北极融化,沿海城市会逐渐被淹没,所以全球温度必须降下来,真正有效的办法就是碳中和自然疗法。
多年来,由于人类大量捕捞海洋里的鱼,破坏海礁、贝类。实际上,真正能平衡、储备、焦化二氧化碳的是太阳。一只鲸呼吸一次可以排掉和吞掉将近40亿吨的二氧化碳,它排一次粪便可以吸收将近20亿吨的二氧化碳,用来滋润海底的贝类、珊瑚,所以说鲸的粪便对海洋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虽然,人类目前已经开始积极努力,但最终能解决问题的必然是自然、海洋。
近来,一些媒体报道已经开始关注海洋。20世纪70年代欧洲最著名的一次会议罗马会议,也称《罗马宣言》,已经意识到环境和生态的问题,但参会各国并没有达成共识,经济发展派和环境保护派互不相让。当年,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80多岁的老先生说,你们不要再吵了,也不要再打了,中国等东方国家会想办法解决,他们懂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古人历来讲究阴阳平衡,懂得如何把黑色资源转化为绿色能源。很多事情分为“疏”和“堵”两方面,祖先教过我们如何“疏”,很可惜现在很多做法是“堵”。大家都知道,水是好东西。但是,如果把水集中在一起用于农业,就会引起淹田。二氧化碳也是一样的道理,农业需要碳,如何把碳“疏”到农业上,而不是去“堵”。大家可以观察一个现象,马路旁边尤其是高速公路边,距离马路越近的树长得越粗,因为离马路近能吸收更多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
实际上,在计算整个经济运行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利用好大自然的自然法则,没有利用好光合作用。现在,我们还是“堵”得多。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农业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它以“疏”为主,把水用于灌溉农业,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灿烂的文明。现在,我们要创造出全新的“疏堵结合”碳排放治理方法,这是中西方文明的共同目标。
富碳农业抓住了大自然的六大元素——碳、氢、磁、菌、水、光,它把自然辩证法和社会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再一次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实践探索,解决世界面临的温室效应问题,处理人类危机。
二氧化碳在释放过程中可以分成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我们称之为“植物的粮食”。研究发现,白垩纪时期的碳量达到近6000ppm,是现在的10倍以上,氧也是现在的10倍以上,这就是白垩纪时期能长出参天大树、恐龙等大型生物的原因。那时,碳和氧达到平衡,碳非常活跃,再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地球生态一次次被破坏,彻底打破生态的平衡点。所以,现在我们让工业模仿历史上曾有的生态,把二氧化碳做成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在光合作用最好的时候释放到农业、森林中去完成固碳,完成真正的光合点,我们称之为植物的碳量。植物要吃饭,干物质才能长得多,才能多结果,人和动物才能吃饱吃好。然后,微生物也能不断循环,世界才能得到平衡发展,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经之路。
我国排放的碳量是100亿吨左右,按照碳中和、富碳农业的自然法则去解决时,实际上可以让工厂开足马力。现在,部分地区限电就是要保证环境不被污染,关注点也是二氧化碳。那我们为何不把工业用电开足马力生产,把多余的二氧化碳用到农业、林业、渔业、中药等领域,使固碳达到平衡点,这才是大生态工程。
现在,西方在光合作用最好的情况下,普遍通过综合管道将二氧化碳运用到农业生产领域,用直升飞机大面积喷洒农田,小面积的领域给农民配个壶,像喷水一样喷洒,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农林区域中进行光合作用。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固态富碳农业做得不错,区农牧厅一直摸索以固态干冰为主的富碳农业,比如每个大棚每天放十块干冰,需要距离植物一定的高度,因为干冰的比重比空气重。而且,干冰在冷链物流中还能保鲜。因为农业分产前、产中、产后,为了流通,我们把鱼从水里捞上来用干冰密封,把水果摘下来用干冰储藏,因为干冰里有两个氧、一个碳,可以持续保鲜。目前,干冰在我国农业流通方面的使用占到33%左右,在工业爆破上,我们用干冰来代替炸药。另外,干冰还可以用于人工降雨,因此被称之为“天河工程”。高空有对流云层,干冰就像土炮一样往上发射,形成降雨。
碳的用途非常广,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碳不能循环,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让碳循环起来,这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干冰的冰点是-78℃,国家速滑馆用1.2万平方米的工业干冰铺设赛道,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方式制冰,体现了我国绿色、可持续的办奥理念。如果再在冬奥会的绿地上种上梅花,干冰打上去就会出现梅花傲雪的景象。河南省的一朵牡丹都能带来百亿收入,更不用说梅花傲雪的景象了。把碳从生态中再次转变成资本,这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当地的农产品作为“后备工程”打包在门票里,带动农产品销售,这是跟大自然揉合在一起的,真正做到了碳中和。
过去,二氧化碳的用途很窄,更多的是用于高层建筑施工中保护焊装置,实际上它可以广泛用于农业、林业、海洋业,产生更多的干物质。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狭隘地把低碳单独拿出来谈,全部低碳了就不会有森林、庄稼和人类。那么,现在我们在农业上不能简简单单地谈“三农”问题,还要研究农产,因为农业离开了产业,整个行业将不可持续。
时至今日,我国农业结构中由于没有产业,形成了农民20—30岁、30—40岁、40—50岁的年龄层次,也就是说有文化的新时代农民是断层的,再加上所谓的科技,甚至是伪科技,不断以科技的名义去“抽血”,留给农业的空间太窄。大自然本身有11%的光合作用,应该按照自然法则去向农业“输血”和“造血”。通过碳中和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如何构建农业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很多人认为农业赚钱,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历史的进程中,农业永远是基础,农业首先要做到值钱,必须构建双循环富碳农业全产业生命周期链。当几亩老玉米田都能产生十几万的价值时,工业就会跟上。当然,工业需要科技对标跟进完成农业值钱、工业和科技赚钱、金融造钱,最后再反哺农业,这是一个完整的碳中和双循环下的农业全产业生命周期链。只有通过碳进行光合作用,才能保证农业品质提高,品质提高得越高,运用的工业手段、科技手段就越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粮食安全、土地安全、食品安全、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
农业要抓农产,真正培养一批社会主义新时代土地的主人尤为重要。土地如果没有主人,任何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会下降,不可能做到百年老店的品牌,也不可能做到药食同源。我们在做富碳农业研发时,生产出来的粮食、水果供人类食用,研究的标准与人的五大系统息息相关,对标人类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遵循科学有序发展的逻辑系统。所以,抓生产要从培养新的主人开始。
说到中医,不是说中药方不行,而是中草药药性不行,所以要把土地治理好,让中草药的药性发挥出来。中草药是植物的特性,通过复方或单方使人身体受益。所以,一个品牌的形成分为六部分。从自然属性来讲,要抓品种、品质、品位;从社会属性来讲,要抓品德、品格和品牌。所以,品牌的形成,逻辑性非常严。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中提出“两山”理论,即如何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如何在绿水青山中种金、种银。富碳农业通过产业生态转型方式,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最终转化为经济收益,从而造福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