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平台工业企业上云数增长11.16%,其中,中小企业上云数增长12%,平台累计连接设备近140万台。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一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获悉的企业上云新进展。

  多方数据印证了近年来企业上云加速的趋势。腾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一季度,全国数字化转型指数(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指数加权平均)达到307.26,同比增长207.4%,全国“用云量”(云计算指数)增长量达57%。

  正如“用电量”是工业生产的“风向标”,透过“用云量”这个相对陌生的新指数,可以一窥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长期关注云计算的腾讯研究院研究员白惠天认为,“云”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用云量”反映出数据在“云”上存储、输送、加工、应用等全过程中的投入量和消耗量,折射出数字经济的活跃情况,“当下中国数字化增长动能整体强劲,数字化转型长期增长的趋势没有变化。”

  深挖“用云量”在不同地区的变化及内在结构特征,可以看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从区域看,中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迸发数字化新势能。以2021年一季度为例,在上海、北京、深圳“用云量”大幅领先、稳居“数字一线城市”的同时,中部地区“用云量”增速同比翻了一番。河南、湖北、湖南数字化转型指数规模和增速均位列全国前十。

  在2020年至2021年之间,中原城市数字化转型指数增速达到350%,长江中游城市数字化转型指数达到315%。三四线城市在数字化指数上同比增长314%和344%。

  “全国用云量同比增长率呈现中部最高、西部次之的特征,反映出中西部地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正在加速追赶东部地区。随着数字化转型由东部向中西部加速扩散,数字普惠将助力全国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白惠天说。

  而细观不同类型城市的“用云”结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基础的城市,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点及路径各有不同。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汇聚更多数字原生行业的用云需求,电商、文创、游戏等整体用云占比超过78%;二线城市传统行业上云最突出。

  从行业看,传统产业数字化酝酿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年之间,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速排名前十的行业中,广电、医疗、制造、教育、零售和能源等传统行业占据6席。

  以工业领域为例,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

  这背后是不少企业加快向云端迁移业务、拥抱新机遇的主动选择。“数字化让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加精准和专业的服务。”苏州明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勤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这个深耕高端铸件的企业里,生产线上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高铁制动阀下线,而周围几乎看不到操作工人。“通过数字化生产改造,人工成本减少了三分之二,人均产出却翻了三倍以上。”吴勤芳说。

  “传统产业有着较长的产业链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其数字化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纵深推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说,以制造业为例,随着数实融合的不断普及和深化,云边端设备研发日益成熟,企业上云的便捷性提高,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益。

  在白惠天看来,从用云量规模与增长排名前十的行业看,数字原生的电商和数字内容仍是当前用云大户,但以政务、医疗、制造业为代表的市政服务及传统行业加速上云,为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趋势看,智能化成为新的需求增长方向。2021年一季度“赋智量”(人工智能指数)同比增长93%,明显高于云计算指数的57%。

  这样的增长体现在企业实实在在的生产需求里。在恒逸集团浙江双兔新材料有限公司,一位已经工作了15年的化纤产品质检女工如今告别“人眼+放大镜”的重复劳动,变为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师。“原来的普检变成了机器筛查后的复检,单个丝锭的检验时间可以缩短到2.5秒,检验效率相比人工质检提高70%。”企业生产工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现在智能设备学会了辨别产品缺陷,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不止制造业,医疗、教育、零售、能源……越来越多的行业将智能化嵌入全链条,积蓄产业变革的动力。

  “尽管大部分行业和企业仍在摸索适合自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道路,但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已经非常明显。”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克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探索,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呈现大规模应用的趋势,依托我国制度优越、产业基础扎实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三重优势,数字经济将迎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记者 郭倩 王井怀 屈凌燕 北京 天津 杭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