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加速构建新模式,房企投资信心仍待改善。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23年行业规模继续下滑。

  从数据来看,2023年1~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房地产开发投资、房企到位资金等指标累计降幅较1~11月继续扩大,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创2012年以来新低,销售额创2016年以来新低,开发投资规模创下2017年以来新低。不过,2023年12月单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增长近四成。

  多家机构统计和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继续承压,整体仍在低位调整。行业百强累计业绩继续呈现负增长状态,且格局持续分化。

  央国企背景房企的逆势增长备受关注。其中,保利发展以超4000亿元的销售额位居行业第一。此外,融资端承压态势有所松动。

  近期政策面继续释放利好,支持房企合理融资,提振市场信心。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受制于多重因素,购买者信心和预期修复尚需时日,企业销售去化及回款还将面临较大压力。尤其对于出险房企来说,债务展期、重组以及保交楼是两大棘手的任务,填补资金缺口或直接关系企业存续。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已经深度调整两年多时间。告别“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旧模式的同时,行业也在加速构建发展“新模式”。越来越多的房企不再增加年度销售目标,追求规模化发展,转而通过主动管控销售规模,积极探索转型新方向,追求更加平稳的发展道路。

  筑底

  “房价底部已显现。”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环比看,2023年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同期,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1%,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2%、0.6%、1.5%和1.1%。

  张波认为,这样的数据表现意味着,一二手房价维持下行态势,市场分化明显,尤其是很多二线城市新房“以价换量”现象明显,使房价有了更多调整空间。总体来看,房价筑底态势还在持续,但市场积蓄动能、等待反转的信号已经较为明显。

  “预计要等到龙年开春后,市场逐步反转。”张波称。

  2023年,行业规模继续下滑。统计显示,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金额分别为11.17亿平方米、11.66万亿元,分别较2022年下降8.5%、6.5%,降幅大幅收窄15.8和20.2个百分点。

  “相比2021年,面积、金额分别下降35%和34%,这意味着,行业继续出清、延续筑底行情。”克而瑞一位分析师称。

  从季度来看,行业销售整体表现为“前高、中低、后稳”格局。其中,一季度销售迎来“小阳春”,前期积压需求得以集中释放;二季度在供应收缩、需求退潮下,市场复苏动能快速衰退;三四季度,中央至地方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且随着供应加码,处在低位的销售金额、面积迎来边际改善。

  在房屋施工和新开工方面,202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约83.8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7.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约58.9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7.7%;住宅新开工面积6.9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9%。

  在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已连续28个月下跌,但跌幅有所收窄。受过去拿地、房企资金状况等因素影响,新开工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住宅竣工面积72433万平方米,增长17.2%。据克而瑞统计,2023年新开工面积降幅同比收窄,但相较2019年,总体下降近六成。在“保交楼”政策带动下,2023年竣工面积高出过去十年均值1.5%,增速创下近十年新高。

  在新开工持续低迷、房企拿地谨慎聚焦之下,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承压。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09万亿元,比上年下降9.6%,若与高点2021年相比,下降22%。前述克而瑞分析师称,从绝对量来看,开发投资规模已经连续两年高位下滑,回到2018年水平。

  在其看来,开发投资压力来自于新开工及土地购置指标的走弱。202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0.4%。而根据CRIC监测的全国300城土地成交来看,2023年土地成交面积和金额同比下降超过两成。“(2023年)12月仍处政策宽松期,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边际效应递减。”该人士称。

  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表达了类似观点。

  “虽然这一年政策维持宽松局面,且热点城市有重磅政策落地,但市场预期降低,房企投资相对谨慎,新开工仍维持较大降幅,拿地规模降低,带动了投资增速持续走弱。”王小嫱称,“后续房地产投资信心的回升,依赖于市场端的改善。”

  出险

  “2023年重点房企销售额整体仍在明显下降。”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介绍。

  2023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62791.0亿元,同比下降17.3%,不过,相比去年有超过40%的下降,降幅在缩小。据刘水透露,部分公布销售目标的企业中,头部企业仅华润、越秀超额完成销售目标。

  销售下行,行业集中度也在下降。

  “近几年TOP100企业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刘水称。具体来看,2023年,身处千亿以上阵营的房企16家,较去年同期减少4家;第二阵营(500亿元~1000亿元)企业19家,较去年同期减少4家;第三阵营(300亿元~500亿元)企业14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4家。

  据克而瑞数据,2023年以来,在行业深度调整之下,百强房企格局分化持续,央国企销售表现显著好于混合所有制房企和民营房企。具体来看,2023年百强累计业绩同比降低的企业数量占比近七成,其中有31家同比降幅高于30%,民营房企占27家。

  央国企背景房企逆势增长备受关注。其中,保利发展以超4000亿元的销售额位居行业第一,中海地产、华润置地、建发房产等央国企销售额也均实现正增长,并进入行业前十强榜单。此外,深耕一二线的龙湖、扎根长三角区域的滨江集团等部分民营房企也表现出色,后者业绩已位居行业第11。

  王小嫱评价指出,2023年,整体融资环境宽松。

  进入9月,央行频频发声。11月和12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同时,推动行业并购重组。

  在金融政策的带动下,房地产到位资金跌幅较2022年有所收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75万亿元,比上年下降13.6%。其中,国内贷款1.56万亿元,同比下降9.9%;利用外资47亿元,同比下降39.1%;自筹资金约4.2万亿元,同比下降19.1%。

  过去一年,出险房企债务重组进程加速推进。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已有融创等超50家上市房企启动债务重组,监管部门近年来也密集出台房地产风险化解相关政策。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精准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今年以来,先后有正荣、旭辉、奥园、龙光等多家房企披露了境外债务重组方面的阶段性进展。

  2024年一二季度仍是债务到期高峰。据第三方统计,其到期规模在1500亿元以上,预计今年上半年房企债务压力依然较大。当前融资政策持续利好,但实际受益仍仅限于优质房企及白名单房企。对于仍能正常运营的房企而言,当务之急仍是把握好政策利好窗口期。

  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显示,过去一年,房地产调整政策高达1008次。去年12月,政策持续宽松,特别是北京和上海两个特大城市,全面松绑首付认定标准,调整非普住宅标准,拉动了年末市场回暖的节奏。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强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仍是政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力方向。

  新生

  “保交楼”仍是所有房企目前的第一要务。

  从全国来看,房地产完工率还在不断提升。张波表示,当下的“保交楼”更重视“可交付”,对于交付质量问题关注较少,这也导致不少项目交付后出现一些集中性矛盾。他建议,下一步可以在交付质量层面有更多政策指导。

  行业正从野蛮发展回归理性和产品本位。包括融创、天津泰达在内,多家房企都曾试水或长期坚持“无理由退房”策略。“无理由退房”对房企最大的考验,是其背后的资金保障和运营能力,以及最终的兑现预期。如何让“无理由退房”成为行业明规则,倒逼住宅品质和服务,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房地产“下半场”已经开启。“先行者”如万科,正通过调整组织和人事安排,以期抓住消费类基础设施REITs发展机遇。

  近日,万科正式成立商业事业部,万科七大区域的商业业务、印力集团统一并入商业事业部。在万科看来,消费类基础设施REITs试点为商业业务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通过商业板块的“一盘棋”建设和强化团队管理力量,有助于更好地抓住商业业务发展机会。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提到,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有比较好的基础,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数量和质量提升还会有很大的空间,二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潜力巨大。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正在积极构建当中,这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

  其中,正在推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中村改造这些工程(即“三大工程”)都在快速推进。康义认为,随着这些工程有力有序推进,将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在住房、居住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同时也会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023年以来,中央已多次在重要会议中强调积极推进“三大工程”建设。

  比如,针对保障房实施策略,近日住建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拓展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新路子,重点是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引进的科技人员、教师、医护人员等这“两类群体”,预计配售型保障房将在部分城市探索实施。

  张波也认为,保障性住房是房地产发展新阶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标志着我国将构建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商品房满足改善住房需求、租购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

  “未来保障房和商品房会严格进行划分,保障房只在体系内进行流转,尤其是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封闭管理,个人不得私下交易或者上市流通。总体来看,有利于缓解各类大中城市住房矛盾。”张波称。

  2024年是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启动之年。在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看来,城中村改造对住房需求的实际拉动或有限,但对预期影响至关重要。

  展望2024年,陈文静表示,新房市场短期内仍有一定调整压力。随着央行重启抵押补充贷款(PSL)、广州首张房票落地等,“三大工程”配套政策正在加速落地,预计将对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一定支撑,但由于销售市场修复缓慢,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行态势或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