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年间,随着南北商业的交流发展,即墨坊间出了不少铜匠和银匠,大部分挑担活跃在胶东一带,其中制作技艺最为上乘、口碑最好的,当属一位叫做徐恭敏的民间雕铜艺人,走出了胶东,走到了济南,坊间有言曰“即墨蓝村老徐家,一把錾子走天下。”
徐恭敏是即墨蓝村人,他的祖父与当时胶东半岛一带很出名的即墨画家“乔蝴蝶”——乔桄是好友,二人经常在一起研究花鸟绘画技艺。徐恭敏自幼受其祖父的影响,对工笔花鸟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岁的时候,就能画得一手令人啧啧称奇的好画。
徐恭敏十七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潍县(今潍坊)的老铜匠,看着老铜匠一锤一錾在铜片上浮雕出惟妙惟肖的人物、花鸟、动物的时候,心里感到特别好奇,心想:自己擅长画画,做铜雕工艺岂不得心应手?于是,他就拜老铜匠为师,老铜匠十分喜欢这位聪颖的少年。老铜匠不会画画,徐恭敏就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绘画技艺为老铜匠绘制图案,老铜匠也悉心传授他的錾铜技艺,不足一年的功夫,徐恭敏就熟练掌握了全部的錾铜浮雕工艺和技术,从此,相得益彰的师徒二人便在山东一带有了名气。
据坊间传说,当时的济南千佛山正准备用铜塑雕刻佛像,用以山门照壁的装饰,经人举荐,师徒二人来到了千佛山。徐恭敏第一次见到如此宏大的建筑,心里激动万分,经过瞻仰和听讲,他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只用了三个夜晚,就绘制出了一幅9米长、3米高的照壁图,听说当时的济南知府看了非常高兴,着令立即按图开工制作。徐恭敏和师傅二人白天带领和指导召集来的十几个铜匠们进行錾雕,晚上两人一起亲自雕刻主要的部分。不到半个月,一幅气势磅礴的“千佛图”,就镶嵌在了阔大的照壁之上。从此,徐恭敏的名字就传遍了济南的街头巷尾。
徐恭敏的儿子叫徐先章,青年时期得到了父亲的錾铜浮雕技艺真传,但是由于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几乎没有大的“工程项目”,于是,他潜心研究民间的铜雕小物件,如门饰、箱饰、铜锁、头饰、水烟枪、铜壶、铜碗等,在这些小物件上下足了功夫,在当时的即墨城北门,做起了“徐记铜铺”,尽管没有像父亲一样走遍山东、江苏一带,但是铜铺的生意却是源于设计精巧新颖,工艺精湛,品质坚固等,做的也算是风生水起。
到了徐先章的儿子徐明瑞这一代,赶上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大潮,回到农村献身社会主义的农业建设。尽管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足够发挥出能力的机遇,但是他农闲时非常注意搜集民间铜艺文化,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本想传给儿子徐华德,但是在十年动乱期间被当做“四旧”付之一炬。
后来,徐明瑞的儿子徐华德,在父亲手把手的指教下,掌握了精湛的錾铜浮雕技艺和设计技术,为了把錾铜浮雕这一4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自筹资金在青岛即墨办起了“青岛臻钰廷门业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在全国打造出了一个以錾铜浮雕工艺为核心,集门业、墙饰、屏风等一体化的高端的产业,将家族140余年的錾铜浮雕传统技艺,借助现代工业的功能,向宽泛化、深层化传承了下来,重新续写了“即墨蓝村老徐家,一把錾子走天下”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