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500亿元是一个久违的数字。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中国电影2023年度票房突破500亿元,用时317天。这是继2017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首次突破500亿元,2018年、2019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连续突破600亿元之后,中国电影年度票房首次重返高位。这一数字被业内看作是电影市场复苏的新里程碑,充分表明中国电影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也引发人们深入思考:中国电影究竟靠什么重振旗鼓、快速复苏?

  从上映作品看,今年的电影市场实现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光是暑期档就上映了约140部影片,呈现出多品种、多样化、多类型的态势。《满江红》《流浪地球2》《消失的她》《长安三万里》等代表性影片,不管是由影片题材内容所引发的反诈、唐文化等话题讨论,还是由影片营销引发的汉服观影、集体背诗,都产生了叠加效应,不断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加速市场复苏。

  从观影条件看,遍布全国的8万块大银幕为观众提供了观影便利。拿暑期档来说,相比2019年,下沉市场票房占比从33%上升至36%。说明我国电影院和银幕分布更加合理,与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分布更匹配,更多三四五线城市群众走进影院。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的CINITY放映系统、杜比视界等新一代高规格影院建设稳步推进,4K、全景声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更具沉浸感的观影体验也在吸引大城市的年轻人。

  在500亿元的大盘子里,国产影片票房达417亿元,占比高达83.4%。这得益于我们有一群热爱电影、不离不弃的观众。中国观众对本土故事的强烈认同和情感共鸣,不断激发电影人的创作灵感,为中国故事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重返500亿元高位给电影市场注入更多信心。今年电影市场能够快速复苏,靠的是过去3年中国电影人的坚持和努力。整个行业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高质量创作,为市场储备了充足弹药,这才保证在复苏阶段迅速密集地拿出这么多优秀影片。巩固好势头,要持续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推出更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国产影片,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观影消费需求。

  庞大的内需市场是电影产业快速复苏的底气,也是推动中国电影不断发展的独特优势。今年以来,从电影到旅游,消费市场全面回暖。说明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文化娱乐消费。不过,与居民日益高涨的文化娱乐消费热情相比,我国文化市场供给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比如,好看的电影都集中在节假日,日常观影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演出、赛事、表演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要进一步释放超大市场活力潜能,就要进一步提升供给数量和质量,打造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矩阵,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