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时期,其特征是不确定、不稳定和不可控。从外部因素来看,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大国“负和博弈”引发全球政治、经济消极互动。当前世界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抬头,这对于整个文化产业都影响巨大。

第二,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并进入中低速增长轨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有些人认为世界经济进入了衰退期,其实并不是,从数据来看只能说世界经济进入了中低速增长轨道。

对于中国来讲,我们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着转移的压力。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1.9%,中国成为一些主要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是到了2022年,情况有所变化,美国成为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所以,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对我们确实有一些影响。但是,就工业体系的完整程度而言,中国目前已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在投资方面,以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而言,有两个问题存在:第一,投资不知道往哪里投;第二,不敢投资。那么,在这种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

第三,科技革命重大突破聚焦数字化和去碳化。从技术方面来看,科技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在这个新市场,我们应该聚焦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二是去碳化。

数字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和数字化产生联系,并融入其中。去碳化是指人类的发展要可持续。比如,我国的氢能源技术发展飞速,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对氢能源技术的支持和社会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促进了我国氢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

关于数字化,我提两个概念:元宇宙和ChatGPT。ChatGPT是人工智能,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一词就进入大众视野,由于当时在技术方面还不太成熟,所以一直没有真正火起来。直到ChatGPT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说到了新的阶段。当人工智能能够进入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时候,就能在更大的范围解决或者替代人的一些功能。

元宇宙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科技革命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我们用的智能手机里的许多应用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第四,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问题治理的主色调。近年来,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非常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第五,多国政治社会矛盾持续累积。当前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抬头,世界局势进入动荡期。

文化产业自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成长起来的。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出台。该文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翻一番的目标,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对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就当前而言,文化产业应当回归它的主体——文化性上,不能一味地娱乐大众。2018年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产业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对文化市场进行规范和整顿,要把不合规的、不健康的文化剔除出去。

当前,科技发展是文化产业重要的赋能点,也可以叫支撑性的力量。所以,北京提出要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比如,之前一些城市本身具有文化景点,但是因为宣传不到位没有获得关注。现在,新技术的出现和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变,这些地方就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关注多了发展机会就会增多。

(根据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规划发展处处长吴锡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及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摘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