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书店,不是把书摆进来就能成为一家书店。开一家书店,希望让有意思的人相遇,让社区更有吸引力,让社区生活更幸福
■功能性的购书行为,线上平台已经可以满足。到线下,更希望得到的是体验,有时独处,有时约上朋友一起交流,不会纠结它到底是不是一家书店
本报记者 施晨露
“理想国,这是一家书店吧?”昨天中午时分,洛克·外滩源街区,两个女孩走近亮着“naive理想国”店招的店铺,小声议论着。记者采访完,恰好遇见这一幕。
“理想国”是一个出版品牌,如果是深度用户,或许还会知道它旗下另一个产品“看理想”,这是一款呈现音视频节目的移动应用。那么,naive理想国呢?
国庆前夕,“naive理想国”在洛克·外滩源落地,二层空间,主打“早C(咖啡)晚A(酒)”。作为出版品牌开的实体店,“naive理想国”里有几千种书,但很难仅仅定义其为“书店”。
“现在,卖书又不完全是书店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多了。”90后王帆最近在书店里吃了一顿饭。去年1月初在复兴中路一栋石库门里开业的唐宁书店,新增了一间泰式小酒馆,天井里还可以喝茶,王帆和朋友从下午一直待到晚饭时间。
眼下,咖啡逐渐成为书店“标配”,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间,上海80家品牌实体书店推出150项文化活动,在书店“恰”咖啡已然成为上海市民日常选项。当餐馆、酒吧等越来越有“烟火气”的消费项目加入书的空间,“书店”的边界在哪儿?
书店里开餐馆,很有氛围感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对书店里的多样业态,一位经营者言简意赅地表示
复兴中路118号复兴·风,是一栋历经百年历史的石库门老建筑。去年1月8日,这里挂上了“唐宁书店”的招牌,这是来自广州的唐宁书店走出广东的第一家门店。
复兴·风的前身是位于绍安里2号的沈宅,建于1925年,和建于1921年的历史建筑“逸庐”、建于1920年的景安里7号一起,三栋老建筑在动迁过程中被平移到了如今的位置,被分别冠以“风、雅、颂”之名。
“复兴·风”从定位初始就希望引入阅读文化空间——这是一栋非典型石库门建筑,既有6米多高的女儿墙,墙上有一圈石库门代表性的红砖,又有少见的8根罗马柱和西式阳台,在业主方看来,它本身就是海派文化东西融合的见证。
“今天的书店,不再是一个硬件,不是把书摆进来就能成为一家书店。”唐宁创始人鲁宁馨在开业时曾表示,这家新的唐宁书店完成了百分之六七十,“剩下的进度要在了解社区居民的喜好过程中继续完善。开一家书店,希望让有意思的人相遇,让社区更有吸引力,让社区生活更幸福。”
沈宅的建筑特色凸显在一楼的绍安庭与二楼的闲廊、探花亭。绍安庭位于书店入门处,为进店读者提供缓冲过渡带,在开业伊始就引入了Manner Coffee。唐宁书店开业一年多后,记者再度探访发现,其格局与开业时相比变化不大,但每个房间的经营内容略有调整。书店所在的一楼、二楼均为三开间,一楼正中为“复兴118厅”,以书为主,设有收银台,二楼走廊靠墙的杂志书架与开业时一样,三个房间分别为文学厅、艺术厅、香水客厅,图书陈列集中的是居中的文学厅。爬上三楼则为一间画室,书店楼层指示图显示,二楼楼梯间背后还有一家高定服饰店。
“刚开业时,这个房间卖的应该也不是书,应该是其他文创。”70后张先生曾在附近区域住过多年,对石库门房子的格局相当熟悉,发现这家新的“泰式小酒馆”,他浏览菜单,拍了几张照片,最后点了一壶茶在室外天井坐下。书店里有咖啡店、有餐馆,在他看来“没什么不可以”,“上海人比较适应这种融合形态的”。桌上,除了在餐馆点的茶,还有刚喝完的咖啡。
“餐馆是跟我们租赁的,也要经过业主方同意。”这家唐宁书店的张店长表示,自己入职不久,不太清楚餐馆入驻前的布局,“开书店不容易,餐饮可以增加人流。有的客人会从书店去餐馆,也有到餐馆的客人会来书店看看。”
“复兴·风”门口挂着“黄浦区文物保护点”铭牌,书店、餐馆、咖啡店各有店招。在点评网站,记者查询发现唐宁书店里的这家餐馆评分颇高,不少消费者留下的评语是“氛围拉满”“Chill(放松)”“老建筑新的生命力”,还有人表示,书店、咖啡店、餐馆一体,“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了”。
在上海,有餐馆的书店不止这一家。位于兰心大戏院旁的朵云书院·戏剧店地下一层有自营餐厅,茑屋书店前滩太古里店有一家品牌轻食餐饮;今年开业的大隐书局·和平公园刊茶社和美兰湖畔·大隐书局都有餐厅,这两家新书店开业后很快成为大隐书局旗下营收最高的两个店面。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对书店里的多样业态,一位经营者言简意赅地表示。
“有时候在图书馆看书、学习、工作一整天,就希望能配个食堂。书店有餐厅,满足多种需求,挺好的。”有读者表示。
文保建筑做餐饮,可不可以
如果不做重油餐饮,厨房位置仍在原先住宅厨房里,在可控范围内是可行的
记者调查发现,书店里的餐馆多以“bistro”命名,这是近年来火起来的一个概念,通常翻译为小酒馆、小餐馆。比如朵云书院·戏剧店自营的餐馆就从一开始的“朵云小食堂”易名为“brunch&bistro”,唐宁书店里的这家泰式小酒馆同样叫“bistro”。“走进bistro的预期,就是喝喝小酒放松一下的地方。”王帆说。
唐宁书店所在建筑为区级文物保护点。今年8月,外地一处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被改造成日式餐厅曾引发争议,除了文保建筑风貌被改变,产生的消防隐患也令人担忧。
文保建筑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去年8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首次专门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出台政策性文件,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及参与内容、方式和程序等。根据这份意见,社会力量可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按照《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要求,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土文化馆和专题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也可利用文物建筑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保建筑的“活化”,前提是不改变建筑外立面、内部结构等。唐宁书店开业时,设计师李伟斌曾表示,出于对老建筑的保护原则,书店进驻后的改造不易。唐宁书店保留了石库门大宅原有的“中轴线对称”格局,一楼与二楼共8根西式罗马型羊角柱,二楼宽大的弧形闲廊与宝瓶柱围栏,包括屋内壁龛、壁炉等具有中西交融特色的元素都被留存下来。
唐宁书店改造过程被《中国民居》系列纪录片导演莫政熹全程拍摄,“作为一个外来者,走进上海的石库门,深深感受到石库门的居民对自己的生活区域,尤其是邻里关系有一股自豪感。这几栋石库门老房子的改造,不仅保留了建筑原始细节,还有面向未来的发展,不是成为被参观的标本,而是继续生长着”,莫政熹这样解释他对这几栋石库门建筑的兴趣。
“如果不做重油餐饮,厨房位置仍在原先住宅厨房里,在可控范围内是可行的。”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娄承浩近期探访了唐宁书店,在他看来,石库门一楼西厢房改为餐馆,说明书店经营面积在压缩。还有专家表示,保护建筑内能否引进餐饮,应在租赁合同中写明,确定保护事项。
书店+,还是+书店
过去打造书店+,现在探索+书店。要让书香持续,书店经营必须是可持续的
去年,唐宁书店业主方八号桥集团曾给予书店6个月免租。当时,书店负责人表示,房租占其运营成本一半以上。“会有另一座城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将市中心黄金位置的老建筑留给一家书店吗?”在书店落地上海新天地区域的过程中,鲁宁馨的不少朋友跟她这样感慨过。
“naive理想国”所在的洛克·外滩源,东起圆明园路,西至虎丘路,北临南苏州路,南至北京东路,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黄金地带,由11栋历史保护建筑和6栋新建筑构成,经过17年修缮改造,今年国庆前正式开放。在“naive理想国”工作的小莹坦言:“业主方对入驻品牌的要求挺高的。”
洛克·外滩源有美术馆、画廊、小型图书馆和在年轻人中很有号召力的生活方式店铺、咖啡馆等。“naive理想国”的定位是集书籍、咖啡、鸡尾酒、住宿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2020年8月在北京国贸郎园开出第一家店,第二家店位于秦皇岛阿那亚,叠加了青旅酒店业态,位于洛克·外滩源的第三家店打磨了两年多。
10月16日,一场名为“从书店谈起,聊聊我们如今的打卡与对话”的“看理想圆桌”,作为开业月系列活动之一在“naive理想国”外滩店举办。小莹回忆,“很多读者对未来的书店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形态展开了热烈讨论,也有读者说,现在的书店似乎越来越‘消费主义’了。”“理想国”品牌创始人刘瑞琳则表示,这家店只卖“理想国”的书,肯定不算一家标准的书店。
小莹大学毕业后曾在苏州诚品书店工作,她形容,“当时身边第一批同事,很多是冲着‘诚品’来的,或多或少带着开书店的玫瑰色的梦,但入职的第一课其实是‘如何清理书架’。”
无论是茑屋还是诚品,都曾被认为是书店复合经营的标杆。“实体书店在城市生活中仍然不可或缺,但传统书店的生存空间的确越来越小。不要把图书和阅读强加于生活,应该让图书和阅读融入生活。”曾锋是国内较早观察茑屋品牌的书业从业者,在他看来,轻松、丰富的业态组成是茑屋的“杀手锏”,“茑屋经营的是一个商业平台,在图书的氛围下,有餐厅、鲜花、面包和其他一般零售,对没有明确消费意图的人来说,足以解决在节假日大半天的休憩需求。”
“naive理想国”二楼被命名为“作家的房间”,进门一面墙上,陈列了12本书,每一本都对应了店内的咖啡特饮或鸡尾酒。记者点了一份创意来自白先勇作品的“纽约客”,由一杯“纽约客”特饮、一杯“盛夏派对冷萃”和一小碟火腿组成。把杯子、碟子挪开,会发现餐纸上还有隐藏语。为什么是火腿?书的第130页写到“老妇人生前对我很亲切,每次去她都送一长条她亲自烘焙的面包给我夹火腿”。
“如果你看见特饮的名字,会不会有兴趣了解一下这是一本什么书?”小莹随手拿起吧台上的一本《狐狸》,这是荷兰女作家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的小说,一楼提供的咖啡特饮“狐狸”连造型都与图书封面有几分相似;另一款咖啡特饮“里约折叠”灵感来自讲述追击贫民窟毒枭故事的纪实作品,混合了代表热带的菠萝汁和西番莲,还在上面撒上些许辣椒丝,希望顾客可以从舌尖体验这本书的辛辣刺激。
“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方式变化,茑屋、诚品这样的书店品牌出现不是偶然的。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新的阶段,对书店行业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观念上更进一步的开放。”旗下拥有朵云书院、思南书局品牌的世纪朵云总经理凌云表示,几年前,实体书店经营咖啡还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如今,人们已经十分习惯咖啡和书一样嵌入商业空间;未来人们或许会更习惯书店出现更多生活色彩更浓厚的用品和场景。以世纪朵云为例,据统计,其旗下书店营业额20%来自图书销售,20%来自文创销售,其余60%来自餐饮服务、空间服务、运营输出和品牌输出。
“如果说,过去我们打造‘书店+’,现在探索的是‘+书店’。”大隐书局总经理何旋谈及今年两家融入餐饮的新店变化时表示,要让书香持续,书店经营必须是可持续的。
2015年,肯德基餐厅在上海获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被业内人士称为“餐饮业的一小步,书刊发行业的一大步”。当时,有资深发行人感慨,“换作十多年前,政府主管部门向餐饮业颁发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简直不可想象”。
这位资深发行人记得,多年前,上海一家书店店堂里卖眼镜,还成了一桩引起轩然大波的新闻,且是反面例子。当书店经营业态越来越向复合型转变,图书发行的地面网点不再局限于书店一种业态,这一变化的实质是技术变化引发的需求变化,“图书作为一种标准化商品,是相当适宜发展电商经营的。数字化技术发展后,图书交易功能向网络转移,书店要如何继续存在?”
这些年,实体书店的面貌,的确在不断变化。“功能性的购书行为,线上平台已经可以满足。到线下,更希望得到的是体验,有时独处,有时约上朋友一起交流,不会纠结它到底是不是一家‘书店’。”第一次来到“naive理想国”的读者京凡说,“更重要的是来到这个空间的认同感,认同有品质的生活、有深度的思考,认同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