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的过程是重塑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重塑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人们行为方式的过程。数字化转型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数字经济借助数字基础设施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升级改造,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金融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信息化时代,金融行业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并借助它掌握的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的优势,不断地延伸自己的业务关系,不断地创新自己的业务模式,不断地创新自己的客户服务的方式。
数字金融并非简单地使用传统的金融方式,在数字时代进行融资、投资、股份制改造等活动,而是需要从思维模式、管理方式、行动指南等方面做出重大改变,以满足数字时代的需求。金融机构需要进行重大变革,从传统的单机信息化转变为互联、共享的数字化内部管理,从部分的数据共享转变为全部共享,从机构内部的互联共享进一步发展为内部与外部的共享交换。这些重大变化意味着金融机构在管理、业务服务、供应链、评估体系等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变。其中,思想意识的转变尤为重要。如果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客户都在用数字思维思考问题,作为服务主体却仍然沿用传统工业化的思维模式,那么,这样的金融机构将面对与社会脱节的风险。
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另外一个话题,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出现风险和挑战。从数据安全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仅仅集中于单个计算机,当内部共享数据时,出现问题的范围将扩大到整个内部数据;当内外部数据交互时,出现问题的范围将更加广泛。 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数据安全,有一套保障安全的方案。比如,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要考虑在处理数据时伴随的数据流失对数据造成的影响。另外,管理者也要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共享交互数据的过程中保护个人隐私。
二、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意义
从技术角度看,建立起数字化信用风控体系,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而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搜集和管理大量企业信息和个人信息。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更多考虑的是数据的完整性和共享性,而安全方面的思考投入可能并不充分。这很可能会导致后续数字应用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
从金融业务角度看,金融机构要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用数字技术创新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现在,我们要从工业化和半工业化的状态跨入数字化时代,在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转变思维模式是重大挑战。
同时,在数据安全治理方面,面对新的客户要求,金融机构如何改变服务模式,如何重新组合数据,挖掘以前收集数据的特殊价值,也是金融机构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从服务生态角度看,金融机构需要创新数字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治理与服务对象的数据共享的模式,创新金融服务的产业生态。比如,在数字化时代,金融机构如何根据企业拥有的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数字化价值财产,对企业进行估值,并在此基础上,给企业进行投资、贷款或融资等。这些与传统思维的差距非常大,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后,才能产生可靠的答案。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必然涉及服务对象和数字金融之间的数据流动。这一过程需要相关安全技术、设备、管理、培训等作为支撑和运维保障。而服务对象的反馈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的业务观察和创新,进而改进和创新业务模式。
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需要考虑安全机制和数据安全管理等问题。有些数据不是看得越紧越好,有些数据不是开放得越大越好,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是一个重要课题。
从金融本质上讲,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机构、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之一。在实体经济也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要与实体经济协调互动,更好地服务于转型中的实体经济。
对金融业而言,数字化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需要金融机构、IT人才、安全人才共同思考解决。数字化涉及方方面面,金融机构的管理者不能只懂金融、数据,还需要了解安全问题。
总之,金融的数字化转型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数据安全问题,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一起探索。
(李新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